《汽车人》记者|安丽敏
虽然在汽车业内,江淮算不得多么引人注目,但它是“有性格”的。
如果你第一次来到位于安徽合肥的江淮,会有很多觉得“新鲜”的地方。江淮的工人是红色的工服,这在汽车业中非常少见的;江淮的上班信号是冲锋号;江淮汽车的会客室中,用了几乎一面墙的面积,挂着毛泽东《沁园春 "雪》大幅书法作品;2015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江淮举行的仪式是:升旗。
江淮好像一直对外呈现着积极向上的“战斗”状态,这支撑着江淮走过了2013年“3.15曝光生锈门”和2014年的“5.16曝光假国Ⅳ”,也是这种状态让江淮进入中宣部宣传推广“中国品牌”的序列之中。
“如果用拟人化的方式来形容江淮,我觉得第一是憨厚老实,值得人信赖;二是有追求有梦想;三是坚忍不拔,为了追求梦想可以不顾艰难险阻。”江淮汽车党委副书记王东生告诉《汽车人》。
之所以形成了这样的企业性格,王东生认为,这主要是来自于江淮的背景以及成长经历。
王东生同样使用了拟人化的表述方式,“江淮是一个老国企,但既不是‘官二代’,也没有‘洋朋友’。他们可以不用奋斗日子过得也不错,但我们是穷苦出身,只能靠自己。
当然贫苦出身不代表我们没有追求没有梦想,我们想活下去,也想活得更好,但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是有过屈辱的。江淮曾经希望大企业收编我们,被拒绝了,转而选择了一个更有钱的企业合作,这给了江淮心理上一个很重的挫折感,反而激发出江淮奋斗的欲望,让我们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为了尊严打拼到今天。”
特殊的背景和成长经历铸就了江淮独特的企业文化,而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共担风雨的家庭关系”。
这样的关系也决定了江淮人才体系的特殊性,江淮的人才战略中明确提出,以自主培养为主,积极引进外国人才,适度引入高端人才。
王东生告诉《汽车人》:“我们是坚持自主培养的,引进外国人才主要是专业技术人才,而管理人员必须由我们自己培养,虽然也曾尝试引入外部的高端人才,但是我们担心会对原有的员工体系带来冲击,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
江淮是一个特别重视“人格”和“信仰”的企业。王东生曾经亲自撰文阐述江淮最新提出的制造精神,他写道:稻盛先生说,出众的“才华”和非凡的“努力”,可以形成强大的力量,但这种力量用向何方,必须由“人格”来驾控。如果人格扭曲,“才华”和“努力”就会被“恶用”,带来严重恶果。
在本质上,信仰远比一时的能力更重要,江淮汽车在为生存而拼搏的时候,诞生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又诞生了忍辱负重的“底盘精神”,今天,在第三次创业号角吹响的时候,又有了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在王东生看来,江淮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核将带领它走过艰难困苦,并最终获得成功。
(作者/安丽敏 原文载于《汽车人》8月刊)【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