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车市也显现出近十年来未曾有过的罕见图景:相对整体车市增幅大降,自主品牌汽车却呈现逆势生长的喜人态势。难以确定的是,这究竟是昙花一现的短暂回暖,抑或是拨云见日的根本性逆转?
鉴于今年前8个月车市销量仅同比增长3.4%,不少行业人士认为,随着库存挤压、销售下滑、整车厂重新考虑生产目标,种种迹象都指向表明,2015年可能是汽车制造商在中国最具挑战的一年。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哀鸿遍野的整体车市,却成为自主品牌汽车逆势飞扬的舞台。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低迷期后,2015年却很有可能成为自主扬眉吐气的转折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58.72万辆,与去年的286.67万辆相比,大幅攀升25.1%,增速远高于整体乘用车市场的7.4%;市场占有率达到41.45%,提升了3.54个百分点,达到近年来最高。
逆转过程中,SUV成为自主品牌反攻的利器。今年上半年SUV整体销售270.5万辆,同比上涨48%。其中自主SUV涨幅高达95.5%,而外资品牌仅上涨了15.5%。特别是7月份,长安CS75、广汽传祺GS4等销量纷纷过万,占据细分市场领先地位,呈现出以往未曾有过的繁荣。
自主汽车呈现出的繁荣到底是短暂回暖,还是黎明的曙光,现在还很难预言。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这轮增长背后的动因,以及如何赋予它持续增长的动能。
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就给自己划了一个问号。他不客气地指出,上半年自主汽车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低端MPV和低端SUV领域,而中高级车领域下降不止。“增长是可喜的,但是忧的地方在于,其实是不赚钱的部分在增长。”
另一方面,即使是当下中国品牌依靠中低端SUV产品赢得了市场,收复了部分是失地,但谁敢说,中低端SUV市场不会像当下的轿车市场一样,面临着被合资产品蚕食的局面。包括现代起亚、标致雪铁龙等跨国车企,已经推出12万元级的SUV,他们新的计划是,推出10万元以下的SUV。事实上,朱华荣对于SUV前景并不乐观,他认为,未来五年自主品牌在SUV的销量增速优势将丧失。届时,自主品牌将与跨国品牌真正短兵相接,自主将再无价格优势。
如何在未来的正面交锋中仍保留自主品牌的一席之地,朱华荣提出了三大策略:打造科技时尚、节能环保、安全智能的产品;让客户享受全方位的“愉悦体验”;在行业层面要加强联合、抵御风险、提升效率和节约成本。
与朱华荣一样,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刘卫东也注意到当下新常态下产业发展和自主品牌出现的微妙变化。他认为,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也进入新常态,中国品牌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和战略机遇期。
刘卫东认为,中国品牌已经积累了鲜明的比较优势。一是性价比高,在全球都很有竞争力;二是适应性强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三是本土市场广阔,为中国品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他甚至认为,不久的将来,中国品牌汽车也会和国产彩电、手机等日用消费品一样逐渐成为国人的消费主流,并向海外市场加速拓展。
他从以往的实际经验总结认为,整合全球资源,协同发展是将是东风自主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融合全球资源方面,东风在行业内开了好头。2013年1月,东风与沃尔沃建立战略联盟,双方分别持股55%和45%,共同致力于发展东风品牌商用车;2014年3月,东风与PSA签署全球战略联盟协议,东风占股40%,成为与法国标志家族并列第一大股东。此外,东风还与德国格特拉克组建合资公司,共同研发生产双离合器变速箱等。
一方面是必须具备的全球视野,另一方面,刘卫东与朱华荣异口同声地认为,中国品牌还必须“安内”,走协同发展的道路。他们认为,随着全球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规模化、协同化将是一种趋势,对于国内18家中国品牌车企而言,协同发展毫无疑问是未来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必须认识到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内外部协同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当中战略主导权。”刘卫东说到。
除了必须需要适应的经济新常态外,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认为,汽车业还必须处理好产业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关系。他指出,未来广汽将要坚持“四化”,也就是国际化、智能化、社会化、资本化道路,作为广汽今后新一轮发展的模式。
或许是上半年的“胜利”来得太过于突然,自主品牌现在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态势,一时半会很难说得清,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方面,自主的体系竞争力还没有量变到质变,另一方面,它确实已经再难被击溃。(作者/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