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专栏】轿车发展我之所见

汽车人传媒 2017-05-11 08:54:13 作者:隗金明

我国的轿车如此之多,轿车发展如此之快,那么,是否说轿车发展就到头了,可以止步不前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汽车人》评论员  隗金明

轿车,满街是轿车,满城是轿车,满地是轿车。现在的社会成了轿车的社会,现在的中国成了轿车的王国。在全国的城镇,轿车已经普及或正在普及到家庭。拿我这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不仅儿女们都有自己的轿车,就连我这个退休数年的老者也能时而驾车去兜兜风了。

中国轿车发展之神速,这是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事。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在我的眼中轿车还是个稀罕物,只有少数高级领导干部才有资格享用。

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个正处级的工厂,厂里有一台“万山大哥”(我国早期的面包车),它兼作了厂长的公务车。

我的第二个工作单位是正处级的报社,一台北京吉普既作公务车又作采访车,这种状况沿续了十多年。

我自己能坐上轿车公干,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轿车已经普及到家庭了,可在国内,我还没见过和听说过周围的人谁有私家轿车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轿车开始进入少量家庭,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轿车仍然是难以企及的。

1992年,东风公司从法国进口散件组装了普及型富康轿车,每台车售价16万元。当时,一个普通双职工工薪家庭的年收入才1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家人省吃俭用二十年才能买一台富康车。

未曾料想,此后二十年,经济建设飞速发展,轿车生产风起云涌,职工收入不断增加,拥有私家轿车不再是普通民众的神话了。

三十年前,我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汽车专家陈祖涛和孟少农在北京相聚谈到中国汽车年产量只有几万辆时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孟少农说:“中国汽车年产不到100万辆,我不见马克思!”陈祖涛说:“孟总,我比您年轻,不把中国汽车搞到200万辆,我死不瞑目!”

三十年后的2014年,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370多万辆,其中轿车产量近2000万辆,汽车产量以及轿车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位。当初,两位专家如果想到中国汽车发展如此之快,一定会在他们狠誓的数字上加上一个零。

轿车的快速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的。

首先是转变观念问题。

三十年前,我国的轿车仅有产销量少得可怜的“红旗”与“上海”,人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搞卡车上。为了增强人们对轿车的注意力,远见卓识之士想了许多方法,作了许多工作。

那个时候,我曾采访过我国汽车行业唯一的学部委员汽车专家孟少农。他说“小厂搞大车,大厂搞小车,这是世界规律。”又说:“搞卡车是小学水平,搞轻型车是中学水平,搞小车才是大学水平。”孟少农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到处宣传他的观点,对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轿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汽的几任领导黄正夏、陈清泰、马跃等,四方游说,八方联络,鼓动发展轿车。1978年,二汽的领导者促成了全国汽车研讨会在二汽召开,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汽车行业的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会议。这个会议重点研讨的就是发展轿车问题。发展轿车能成为人们的共识,与这些老领导、老专家的奔走呼号、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法合资的轿车项目神龙公司,其第一代产品是富康轿车。这个产品刚出世时销路很不畅,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个两厢车。当时许多中国人的轿车审美观是:两厢车有头无尾,三厢车才四平八稳。那个时候我出差法国,看见两厢型的轿车正在法国热销,连总统坐骑也是假三厢真两厢的雪铁龙XM轿车。

随着宣传的投入和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片面的、落后的轿车审美观才得以逐步摒弃。现在,许多两厢型轿车(比如说越野型轿车)成为时髦和富贵人士的抢手货。回过头去看,我发现是第一代富康轿车以牺牲自己的代价促进了人们轿车审美观的转变。

中国轿车的迅猛发展,过去主要得益于项目的引进以及中外合资品牌。近年来,随着研发能力以及制造技术的提高,自主以及国产品牌轿车有所突破。但是,相对于中外合资品牌,国产品牌轿车的发展速度要慢得多。究其原因,我看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如果我们的官员、老板以及广大用户,皆以坐国产车为荣,那我们的国产品牌轿车绝不会如此艰难前行。

发展轿车,特别是合资发展轿车,是没有前车之鉴的事情,许多问题和困难是难以预计或难以充分预计到的。例如说东风公司的神龙轿车项目,合资前有个目标是“出口替代”。当时,这个目标经过了论证,也得到合资方的承诺,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1991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二汽时,我亲耳听见他对二汽领导说:“轿车出口谈何容易,哪个国家没有汽车,你们要把困难考虑得多一些。”后来的情形被朱镕基一语中的。二十年后的今天,不但神龙公司的轿车出口仍然寥寥无几,连全国的轿车出口也仍不乐观。

神龙轿车项目合资时,党组织可以公开挂牌、公开活动,这在当时是个创举,也是全国的典型。但是,当时的神龙公司党组织较之后来的东风日产合资项目党组织有所不及的是,它并没有进入合资企业编制,这就给党组织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因此,神龙公司的党组织就在中国国情与合资协议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创造性的开展党务工作。

在轿车合资企业里,还有诸如企业建设发展与竞争问题、合资双方的利益维护问题、中外员工的文化融合问题等等,都是企业面临的没有什么经验可循的新问题,工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有一实例,不乏说服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大众的首任党委书记跳楼自杀,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猜测颇多。

事后我到上海大众学习考察时私下探听事件就里,得到的回答均是:“工作压力太大。”还有一位国内知名合资轿车企业的中方老总,我不仅认识他,还与他有过多次接触,深感他是一位高素养的企业领导人物。可是,有一段时间,他竟然丢下工作,不辞而别,销声匿迹。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离走同样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了。

中国轿车发展,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就拿东风公司的轿车项目来说,其发展的初始期先后得到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吴邦国、朱镕基、温家宝、王兆国、邹家华等同志的亲临视察和指导。作为工作人员,我有幸在场耳闻目睹了中央领导人关心和支持东风公司轿车发展的史实。

曾先后任国务委员、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被称为“神龙轿车项目之父”。神龙轿车项目的立项、建设、发展都得到了他的关心和支持。“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的厂名和“富康”轿车的车名都是他题写的。他还几次视察二汽及其神龙公司,现场指导轿车项目的建设工作。

有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邹家华关心和支持神龙轿车项目的程度。1988年,武汉、襄阳、岳阳、镇江四城市争抢神龙轿车项目,久久相持不下。于是,邹家华召集四城市市长到国务院开会,让大家各摆优势和条件。会议结束时,邹家华说:“到国务院开会都是录了音的,将来选中谁,你可要兑现。”后来,神龙项目落户武汉,他到武汉视察神龙时,还不忘叮嘱地方支持轿车工作:“赵宝江市长在国务院开会许了愿,要言而有信。”

1992年11月2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来到神龙公司建设工地视察。他在这里与东风公司及神龙公司的干部员工亲切握手交谈,问这问那。他用赞赏的眼光看着组装的首批富康牌轿车,询问了出厂批量、国产化等情况。他亲自试驾富康轿车,并说:“这个车很轻,很稳。”他还挥毫题词:“神龙飞驰中华,前程远大。”

在听取神龙公司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时,李鹏问:“还缺什么?”东风公司总经理马跃答道:“初步设计还没有批下来,还缺开工报告。”李鹏说:“还需要批吗?可以干了,你们自己有钱嘛。”离开工地之前,李鹏再一次说到:“还需要批吗?你们有钱可以干嘛。”又说:“家华同志下午来了,你们和家华同志谈谈,如果要批,可否尽量简化手续。”

江泽民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任上,虽然日理万机、异常繁忙,可他仍然对轿车项目非常关心和重视,曾三次亲临视察东风公司及其神龙轿车项目。第一次是1992年12月25日,他在武汉东湖宾馆亲切接见马跃、李树兴等,倾心长谈东风汽车事业和神龙轿车事业。第二次是1994年10月18日,他到神龙公司工地视察。在这里,他详细询问了神龙公司建设进展情况和富康轿车的性能及市场情况。第三次是1999年5月25日至28日,他在视察了东风公司十堰基地和襄阳基地后,又来到神龙公司武汉工厂视察。这三次视察,都给了东风公司及神龙公司干部员工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极大地推动了东风公司轿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的轿车如此之多,轿车发展如此之快,那么,是否说轿车发展就到头了,可以止步不前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国是一个汽车大国,但不是一个汽车强国。我国汽车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是合资品牌而不是自主品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虽然高达1.4亿辆,但是人均保有量世界排名仅居第98位。

二十年前,我曾坐汽车在法国乡村跑了一天,看见每户农舍门口至少停有一辆轿车。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村的绝大部分农户门口还是汽车空白。十年前,我坐汽车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跑了一天,看见那里许多高速公路的行车道超过四股,多辆汽车可以并驾齐驱。而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高速公路一般只有两股车道。

继续前进吧,中国的轿车事业!我们的轿车市场大得很,我们的轿车发展空间广得很,我们一定能成为世界轿车强国!(《汽车人》评论员/ 隗金明)【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