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晚,吉利汽车(杭州湾)研发中心全面启用,正式发布 “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技术品牌,同时正值中国品牌日当天,吉利汽车也宣布将每年的5月10日设为吉利汽车技术开放日。
◎《汽车人》记者 魏帅
吉利汽车向来会选日子,这次也是一如既往地“吉利”。5月10日晚,吉利汽车(杭州湾)研发中心全面启用,正式发布 “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技术品牌,同时正值中国品牌日当天,吉利汽车也宣布将每年的5月10日设为吉利汽车技术开放日。
吉利汽车总裁 安聪慧
带着吉利汽车走向世界的理念,吉利汽车总裁、CEO在技术品牌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初心未改,明确了“自主突破创新,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术”的研发战略,并将坚定地执行下去。这将成为我们到2020年实现年产销200万辆、进军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的重要支撑。“
打造最强大脑
汽车产业逾百年的演变史中,不断变化的技术理念、智能化的技术导向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更人性化,更安全。归根结底,汽车是人创造出来,为人服务的工具。显然,吉利深谙此道。
此次发布的全新技术品牌——“iNTEC”,就是以人性化智能科技为核心。吉利汽车以现在和未来人们驾乘出行需求为出发点,融合全球智能科技而构建的汽车驾乘技术解决方案。它涵盖高效动力、人本安全、智能驾驶、健康生态、智能互联等五大技术模块。“iN”代表智能(Intelligent)、融合(Integration)以及潮流趋势(IN Trend),“TEC”代表着科技(Technology)。“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包含了“高效动力技术G-Power”、“人本安全技术G-Safety”、“智能驾驶技术G-Pilot”、“健康生态技术G-Blue”、“智能互联车行技术G-Netlink”等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模块,并且iNTEC涵盖的技术内容模块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步升级。
清晰且前沿的技术理念中,展现了吉利汽车在技术研究中下的“苦功夫”。基于沃尔沃的技术理念和框架,以及自身对于未来技术创新的渴望,吉利有了更多时间来找出自身的不足,也有了更全球化的前瞻认知。面向全球的“20200战略”,吉利将汽车安全、健康生态、新能源、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列为核心技术战略的发展领域,逐步清晰的技术路线和规划,向我们展示了吉利汽车“人性化”与“智能化”研发方向,这一方向也契合了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
没有助阵明星,没有串场主持。以安聪慧点亮“吉利iNTEC智慧之光”为始,包括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在内的五位工程师,依次上台讲解iNTEC技术模块,更真实且深层的阐释iNTEC技术的内涵。“iNTEC”也被吉利打造成汽车行业的“最强大脑”,融合吉利汽车3.0时代的技术基因,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成为吉利汽车技术内涵的集中诠释。
技术道路新起点
相较于技术理念的复杂,吉利汽车杭州湾研发中心为吉利的技术研发做了最清晰展示和印证。
全新启动的杭州湾研发中心由整车、汽车动力总成、新能源汽车研究以及汽车创意设计中心构成。据官方介绍,杭州湾研发中心的整车试制中心引进了沃尔沃的技术标准,这也将成为国内目前最大、最先进的整车试制中心。
随着杭州湾研发中心全面启用,吉利汽车将形成在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和英国考文垂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以及上海、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加州和瑞典哥德堡全球四大设计中心,构筑吉利汽车全球化研发体系。
这便是“iNTEC人性化智驾科技”技术品牌的背后的布局与依托。全球研发与设计中心,为吉利汽车的技术发展提供背书。凭借目前形成的全球四大研发中心的支撑以及同沃尔沃汽车的协同运营,“iNTEC”将更加灵活创新,真正做到融合全球智慧。
写好中国品牌故事
作为只有20年造车经验的民企,吉利汽车的造车梦走得并不顺利。正如安聪慧所说:“我们经历了初创时期的一穷二白和懵懂无知;经历了第一次转型时期的壮士断腕和拨云见日;经历了国际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和理念突破,整个创业、创新过程波折起伏、艰辛异常。”
从懵懂造车,到一片沉寂,再到一个拳头出击,熬过了“苦日子“的吉利在波折中向上突破,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这份用销量换来的认可,是吉利品质上的严格把控,也是技术实力的不断储备。要想走得更远,品质和技术是基础,但品牌塑造无疑更具竞争力。刚刚过去的首个“中国品牌日”,其设立的初衷就是对于中国品牌整体实力的提升,这其中既包括研发能力、产品实力,更包括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从何而来?如果没有研发能力和产品实力,品牌更是无从谈起。
近十年,中国汽车品牌发展突飞猛进,以长安、吉利、广汽传祺等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销量实现了与合资品牌分庭抗礼之势,从品质到技术,中国汽车品牌的成长无疑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中国汽车品牌也正以己之力改变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但却仅仅局限于销量,无论是品牌还是体系,都没有对合资品牌造成根本撼动。中国汽车品牌的谋变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正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说,汽车工业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价格与品质的考验,耐得住研发投入时的瓶颈,方能迎来中国智造的曙光。(《汽车人》记者/魏帅)【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