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关注】FCA卖给中国企业的几个问题

汽车人传媒 2017-08-16 09:49:29 作者:黄耀鹏

中企收购FCA,属于典型的蛇吞象,远不像看上去那样容易下嘴。就算有过“严肃的报价”,恐怕还要严肃看一眼自己的荷包,并且审慎地评估一下能否驾驭。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又是一次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例子。《欧洲汽车新闻网》日前称,一家中国“知名汽车制造商”本月对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报价,企图以略高于市值的溢价收购该公司。

尽职调查为何无风声?

我们先假定这个新闻是真的。FCA目前的市值220亿美元左右,如果是全现金收购,简直匪夷所思。国内没有任何一家车企能够拿出1500亿人民币的现金,是的,分期付款也没戏。更别提还有和收购价挂钩的大笔法律和会计审核费用。

另外,这么大一笔买卖,在报价之前,收购方需要进行尽职调查。鉴于FCA本身就是合并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拥有162家工厂、87家研发中心。即便在FCA全力配合下,雇佣大批法务会计疯狂赶工,如此浩大的调查工程,至少需要半年到1年的时间。整个过程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第三方参与,但此前一点风声都没有透露。如果这一切是真的,只能说双方的保密做得太好了。

FCA想卖吗?

FCA的CEO马尔乔内在两年前获得新合同,续约至2018年。在菲亚特与克莱斯勒合并重组为FCA之后,FCA想抱粗腿的传闻缕缕不绝。2015年底,FCA与通用的合并被搁浅。通用正在玛丽·博拉的带领下进行痛苦地瘦身运动,与FCA合并绝对不合时宜。

在此之前,FCA曾谋求与大众“建立联系”,但是随后爆发了“排放门”,大众被迫筹集数百亿欧元的现金,以应对美国监管机构巨额罚款和多如牛毛的赔偿,不可能有余力收购FCA的股份。

需要指出的是,FCA从未指望让任何买家以全现金的方式收购。换股和互相持有股权是现实途径,最多搭上部分现金。

有消息称,马尔乔内在2015年就放出风,寻求与亚洲车企“建立联系”。但不能一厢情愿地理解成希望被收购。

不过,2015年菲亚特集团将法拉利拆分,后者单独运营。这倒有了点卖FCA的苗头。法拉利在独立的第一年(2016)就拿出好成绩,8000辆的成绩,净利润达到4.25亿欧元,几乎相当于FCA净利润的25%,但后者卖了472万辆车。也就是说,法拉利的单车利润,相当于FCA的近600倍。果然是一只下金蛋的鹅。

因此,有人猜想,FCA打算将玛莎拉蒂和阿尔法·罗密欧也拆分出去单卖。但是,后两者的业绩比法拉利差的太多,故技重施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所有旗下品牌都拆散了卖。不过这样一来,不论买主是谁,FCA作为一个整体将不复存在。这是很难接受的。

FCA的当家人并非马尔乔内,而是菲亚特家族(克莱斯勒的市场投资者力量太过分散)及其族长约翰·埃尔坎,后者是小乔瓦尼·阿涅利的外孙。

埃尔坎通过Exor金融集团控制家族的所有产业,并购克莱斯勒剩余41%股份所需的36亿美元,Exor并未出钱,而是利用了克莱斯勒前期股权产生的收益。

菲亚特仍是意大利最大的工业实业家族,但埃尔坎通过一系列收购,降低了了FCA在整个家族资产中比重。家族转向金融寡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意味着,FCA不是“非卖品”。只要出个好价钱,Exor可以更方便的转型。前提是买方向意大利政府提供“不裁员”的承诺。不过,FCA今天在意大利的雇员只有6.2万人,而鼎盛时期则有30万人。FCA多年在本土的收缩,相当于提前替买主扫清了障碍。

进入美国市场的钥匙?

多年来,中企为进入美国市场殚精竭虑。通用和福特已经瘦身,显然无意卖掉核心资产。唯一的可能就在于克莱斯勒。通过收购,不但可以坐拥成熟生产线,还能在美国就拥有2600家经销商组成的经销网。最为关键的是,非关税壁垒都不再是问题。

问题在于,收购本身的风险就足以让大多数企业望而却步。参与股份是一回事,全资收购是另一回事。不但美国投资贸易委员会可能会持否定态度,中国商务部也不见得一定支持充满争议的收购行动。中企试图收购悍马品牌,就被中国商务部否决。

退一步说,假定拥有FCA的全部股权,那么恭喜,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难缠的工会,以及动辄威胁要向监管部门投诉的生产线工人。在美国组织汽车生产,必须面对事无巨细的监管,与国内决然不同。同时,美国的整车厂不会享有对经销商超然的控制力。

如果连续闯关成功,接下来就需要面对市场。去年,在北美市场,FCA仍然严重依赖JEEP和Ram品牌。道奇和克莱斯勒品牌都经历了大滑坡。中企收购后,有什么手段能够力挽狂澜,在美国战胜日企?在美国市场的日企竞争力和在中国市场“判若两企”。吉利收购沃尔沃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中国重建了沃尔沃的产能。显然,这招在美国无法复制。

中企收购FCA,属于典型的蛇吞象,远不像看上去那样容易下嘴。就算有过“严肃的报价”,恐怕还要严肃看一眼自己的荷包,并且审慎地评估一下能否驾驭。(《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