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今后的动力行驶如何、万物如何互联,宝马都不会放弃“纯粹驾驶乐趣”的标签,Driving与Pleasure都会是BMW产品最闪亮的徽章。
◎ 《汽车人》记者 吴毓
标签是个好东西,不仅能写简介、做标记,还在帮助我们提高认知的效率,降低认知的成本。在这个社交平台大行其道、线上沟通成为主流的时代,在这个比拼人脉资源、去中心化泛滥的时代,谁也离不开标签。
例如“迪斯尼”一样的主题乐园、“博世”一般的工业集团,或是“乔布斯”式的人物、“米其林”标准的餐厅……都是实例标签的典型代表,我们无需花费时间与资源去做深入、广泛地认知——只要有几个相对准确的标签,就能容易地匹配适合的侧写与定位。
当认知的成本逐渐高企,更少有人愿意花心思、花时间去认识了解人或事物的突出属性,标签的作用也因此显得越发重要。
现在的问题是,你如何粘贴自己的标签?坐等别人心中的形象凝华成萃,还是主动引导、自己预制人设?相比之下,后一种显然更贴谱。
在电动化、智能化在汽车业大行其道的时刻,宝马正在擦亮“纯粹驾驶乐趣”的徽章。这一具备标签意义的Slogan已经陪伴宝马走过百年,在未来出行的生态圈中,“纯粹驾驶乐趣”的标签仍然是宝马的核心竞争力。
BMW i3是一款有5个车门、纯电驱动的城市轿车,也是BMW i品牌的第一款产品。对于大多数电动车而言,排放清洁、提速迅猛是最重要的卖点。但对于宝马而言,事情却没这么简单。BMW i3首先是一辆BMW,然后才是一辆电动车——它虽然不装备传统的内燃机,但依然要提供纯粹的驾驶乐趣。
BMW i3没有内燃机,它的行驶系统(Drive模块)、驾驶座舱(Life模块)均是从零开始研发。比如使用增强型复合碳纤维制造车身,先加热、碳化、添加石墨,再编织、堆叠、裁剪、制造型材……以这样繁复工艺制造的车身,强度达到等重量钢材的10倍,重量却只有同体积钢材的1/2。轻量化的车身,既能减少车辆行驶的能耗,更是在提升车辆的操控极限。
BMW i3还使用天然洋麻纤维替代塑料、削减90%面漆的天然桉木替代金属面板,而车辆的动力电池全部排列于车辆的底盘部分(Drive模块)……车辆座舱整体减重,整车质心由此下降,车辆的行驶稳定性、操控极限均有相应地提高。
除了拥有电动车的提速性能,BMW i3还特别强调车辆的制动能量回收。在概念车的MINI E的全球测试中,宝马已经了解到驾驶者的驾驶偏好——在超过75%的城市交通中,驾驶者不会去“碰”制动踏板,而是依赖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即抬起加速踏板这种方式去实现减速的意图。BMW i3的设定不但使得能量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而且驾驶者依靠“单踏板”驾驶,驾驶车辆的体验更敏捷也更灵活。
BMW i3的“驾趣”标签并非个例。在宝马的研发制造体系内,早有针对减少行驶排放、提升驾驶体验的整体规划,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10年之前。
1.0版本的“第一战略”于10年前启动,是对“高效动力”的追求,更注重产品的操控性能,以及由此衍生的驾驶乐趣,可以被视为宝马集团针对电动出行生态的最初战略布局。
2007年,宝马以削减“负载”、提升效率为初衷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其中,对于轻量化车身的追求,一面推动了宝马集团研发体系的升级,使铝合金、高强度钢成为制造车身、零配件的首选材料,削减了簧上质量的同时也使车辆的操控更加轻盈;另一面直接促成了增强型复合碳纤维的问世,使得碳纤维材料可以在六年后大批量用于量产车的制造,为BMW电动车可以摆脱传统设计、制造的束缚。此外,发动机智能启动系统、前格栅控制、制动能量回收、电动助力转向等一系列提高性能、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开启了工程团队对于整车能量管理的探寻,为BMW i品牌系列产品的诞生奠定基础,让它们可以自豪地说“天生电动”。
在9月12日开幕的2017法兰克福车展IAA上,宝马集团发布了概念车BMW i VISION DYNAMIC。相比之下,BMW 8系概念车只是讲述BMW轿车的运动方向,而是宝马BMW i VISION DYNAMICS则是再一次宣示BMW i品牌的“驾趣”属性。
无论今后的动力行驶如何、万物如何互联,宝马都不会放弃“纯粹驾驶乐趣”的标签,Driving与Pleasure都会是BMW产品最闪亮的徽章。(《汽车人》记者/吴毓)【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