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是美丽中国

汽车人传媒 2017-10-23 16:55:08 作者:牛一龙

‍‍‍‍‍‍

◎ 作者牛一龙

环境污染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夺命杀手”。《柳叶刀》医学杂志最新报告,全球六分之一的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全球每6个死亡的人中就有1人死于污染,而且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包括印度、孟加拉国、肯尼亚、中国等。

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新论述,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论断。与以往的表述相比,“美丽”是第一次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出现,但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报告、讲话中。

我国汽车情报老专家程振彪早在2015年10月出版的论文、专著——《燃料电池汽车》中,提出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的理论认识,并呼吁写入党的文件。

两年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FCV)的首要理由这一新的根本认识,若把视野再扩展一些,并以此审视国家的整个宏观发展谋略,很有必要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认识。理论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据此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伴随着我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同时受到很大破坏,其可为人类所付出的能力严重透支,被污染程度、自身原始状态退化愈发危重,“大地之母”着实不堪负重。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是生产力低下,受到种种束缚,难以为民众提供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瓶颈或者说巨大障碍,则是生态环境的固有自然容量已达到其所能承受的上限(局部地区已超或大大超过极限),难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撑,民众也不能赖以健康、安心、舒适、体面的生存。当下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需依赖生态环境的巨大支撑,与生态环境不堪负重,以及人民群众对饮用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空气、食用安全的食品、追求健康、舒适环境的要求愈发强烈和迫切,与生态环境因被严重污染和破坏而呈严峻危机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这样的表述,也并非第一次。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对同行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说,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在此之前,习总书记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调研时也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2013年5月,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总书记2013年7月在湖北调研时还说,青山绿水是最好的金山银山,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2014年3月在全国“两会”时,习总书记曾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表示,希望北京乃至全国都能够蓝天白云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明确要求,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

2015年3月3日,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更是进一步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像向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不达目的决不停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说:“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当然,治理要有个过程,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也曾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再也慢不得,等不起,必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迅速而全面的行动起来。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依据习总书记的上述一系列指示和党中央领导对此的思想认识,我国要应对未来的生态环境风险,确保国家安全,顺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广大人民群众意愿,与时俱进地适时调整和修正过去那种经济优先的国家发展战略,确立以旨在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优先的发展模式。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首先在理论上更新(或者说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今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如果确立这一新的理论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所遇到的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就能有针对性的得到解决,全党、全国人民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地发展。

涉及其中比较具体的问题,例如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就更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的理论认识,程振彪先生这样解读:“经济社会发展寻求有力的资源环境支撑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其承载能力已达极限,以及人民群众对安全、放心、健康、自然、舒适、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与生态环境严重被污染和破坏而难以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对我国将长期、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根本认识,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必将成为新时期指导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实践的思想指南。(作者/牛一龙)【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