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走得更高,还要走得更远

汽车人传媒 2018-12-11 07:08:38 作者: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或许现在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单方面的强大,或许在其他国家仍然鲜少看到中国品牌的影子,但是只要有着“每天进步一点”的坚持,有一天走在异国他乡的街上,一回头也能看到熟悉的标识。这是WEY更为长远的梦想。

文/《汽车人》邢秋鸿

“以自己的姓名,命名一部车,但这一次,我决意让自己站在前台,不留退路,赌上一些不该赌的爱惜。”这是魏建军在名为《先行者》的品牌宣传片中的一段自我告白,不同以往,他一反常态地选择站到台前为WEY品牌代言,这是一种宣誓。

长城汽车董事长WEY品牌创始人魏建军

带着熟悉的味道,12月10日,WEY在北京庆祝了它的两岁生日。相同的是,仍然由魏建军本人来陈述WEY品牌的情怀与梦想;不同的是,这一次,WEY品牌的背后有20万用户的支持;更加不同的是,这个两岁生日收到了来自一汽董事长徐留平、东风董事长竺延风、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这五位掌门人的贺电;最大的不同是,它有了新的目标,“如果说,两年前,我们的品牌是中国的WEY,那么两年后,我们要成为世界的WEY。”魏建军表示。向上的路线还在前行,向外的目标已然设立。

值得肯定的是,仅两年,WEY已经用销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但激烈的价格竞争已经使VV5终结版价格下探至12.98万元,与突破自主品牌15-20万元价格天花板的目标背离,总体销量累计的突破与单月销量下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WEY仍然需要时间去努力构筑品牌,需要时间去打破消费者青睐合资的固有消费观念,需要时间与合资品牌真正实现短兵相接。两年很短,WEY的路还很长。

两年筑梦之路

两年多的时间,WEY过得十分丰富:2016年11月的广州车展前夕,伴随着一半鲜花和一半质疑,WEY品牌正式发布;2017年4月,首款量产车VV7在上海车展上市;四个月后,第二款产品——VV5上市;2018年1月底,第10万辆新车正式交付;同年4月,P8上市,开启了WEY的新能源之路;8月,VV6正式上市;到两岁生日之时,WEY的新车交付量已经达到20万辆。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生日庆典来得稍晚了一些,或许是为了与20万辆交付一起共同庆祝。站在一个品牌从无到有的角度,人人都能看得到WEY的迅速发展,实际上,背后看不见的是几年的筹划与准备。这也是两年四款车型上市、20万辆销量达成的基础。

总结成绩往往显得太轻而易举,回头看看前路,对标合资的目标是否完成?这并不能从20万辆销量中得到确切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销量的确证明了发展,但是不能证明彼此间的比较。

长城汽车专项副总裁兼WEY品牌营销总经理柳燕

在活动现场有一个小的细节,当长城汽车专项副总裁兼WEY品牌营销总经理柳燕宣布VV5终结版官方售价为12.98万元,相比预售价低了5000多时,现场响起了掌声。这份掌声代表了在座经销商、消费者以及媒体的认可,但是鼓掌之余,一个疑问油然而生,挑战自主品牌15-20万元价格天花板是WEY品牌的又一理想,但如今价格都定在天花板之下,与哈弗品牌产品定价更加重合,这中间似乎存在着矛盾。

中国市场喜欢以销量作为评价标准,实际上,今年WEY品牌的表现并不理想,刚刚公布的11月数据显示,WEY品牌共售出11379辆新车,同比跌44.4%,1-11月总体销量为127760辆。虽然一定程度上,下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今年的市场,但是一边是销量的下跌,一边是售价跌至天花板以下,WEY所承担的品牌向上的任务还需要努力。

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郭岩松

市场发展至今,汽车的价值已经不单是使用价值的外在表现,而是使用价值与附加价值的总和。为了提升品牌的附加价值,在昨日的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郭岩松正式发布了与智能化有关的“C+智能战略”,以求在智能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捷径有时候才是最难走的路,如果弯道真的好超车,那么也将会被所有竞争者看到,那么这个弯道将挤满了人。

当舞台灯光亮起、聚光灯打在一人身上,那么他便是舞台的主角。但是主角做得好不好,决定权不在台上,而在台下。与最初相比,如今市场给予WEY了更多鲜花与掌声,虽然从发展角度看,WEY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产品线的基础布局,实现了不错的总体销售成绩;但是从结果角度看,“对标合资”的理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不要着急,造车本就是很长的路,两年仅是开始。

在台上也要在路上

大多数人看到两年20万辆的销量都会将成功的勋章颁给它,且不说两年时间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单看动辄百年的汽车制造行业,两年着实不算什么。现在看重的不是转瞬即逝的荣誉,而是未来更远的路。所以,魏建军在重申初心和理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方向。

一年多以前,长城汽车还没有新能源,更不谈自动驾驶技术,一方面感觉这与行业领先趋势并不符合;另一方面,这种固执地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的态度又非常符合长城,每天前进一小步,在方向上不会出错。如今,魏建军本人亲自站台,说出WEY品牌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的战略部署,这或许证明了一句话:不是不做,而是时候未到。

在新能源领域,不仅有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布局,未来纯电动车自然也在路上,此次魏建军还透露,长城汽车已经在德国慕尼黑组建了一支由600人组成的氢能源研发团队,预计在2022年,WEY品牌将推出首款氢燃料电池量产车型;到2030年,WEY的新能源车占比将达到50%。全面探索插电混动、纯电动和氢能源技术路线这一点与很多国外汽车厂商类似,丰田、通用、现代等都没有将未来放到一个篮子中。前面提到,他不仅考虑品牌的向上,更要走向世界,计划在2021年,WEY品牌将进军德国市场,而后是北美。

对于研发的投入也不会停止,魏建军表示,未来几年,还会有上百亿规模的投入用于研发,建立国际一流的发动机实验室、整车研发中心和燃料电池研发中心。这一点非常符合魏建军本人笃定又踏实的作风,长城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源于魏建军将业务扎实地构建在以制造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之上。有人说是固执,但正是这份固执使得它脱颖而出,这份固执也将被WEY继续坚持。

在关乎未来的领域内,除了“C+智能战略”,魏建军还为自动驾驶制定了时间表,到2025年,WEY将实现L5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要注意到的是,不是实现L5级自动驾驶,而是量产L5级自动驾驶,只相差两个词,但区别甚大。同时,虽然共享出行的盈利模式还未明晰,路线似乎已经确定。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或许现在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单方面的强大,或许现在在其他国家仍然鲜少看到中国品牌的影子,但是只要有着“每天进步一点”的坚持,有一天走在异国他乡的街上,一回头也能看到熟悉的标识。这是WEY更为长远的梦想。(文/《汽车人》邢秋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