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增速放缓,中国汽车出口转向何方?

汽车人传媒 2025-07-30 08:40:16 作者:张恒

 

中国车企已经意识到,与其寻找'下一个俄罗斯',不如深耕多元化的中小型市场。

 

文 / 张恒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呈现出增速逐步放缓的趋势。

 

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整车348万辆,同比增长18%。其中,6月单月出口62万辆,环比下降10%。相较于去年同期,出口增速明显放缓。

 

 

当前,中国汽车出口正面临结构性挑战。过去过度依赖的俄罗斯市场出现剧烈波动,而欧美高端市场又面临重重壁垒,这种“两头受阻”的局面暴露出市场布局的脆弱性。更严峻的是,全球贸易环境正在恶化,各国保护主义政策层出不穷,部分市场已经出现库存积压、价格战等危险信号。

 

但好在,上半年中国汽车在中亚、东南亚、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多点开花,打开了更多的市场。这反映出中国汽车出口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如何突破困局,将考验整个行业的智慧和韧性。

 

俄罗斯市场急转直下

 

2023年,欧美车企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而中国车企迅速填补空白,一度出口量高达95万辆,占中国汽车出口增量的42%。然而,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出口整车仅18万辆,同比暴跌62%。

 

从俄罗斯上调关税到通胀高企,再到“0公里二手车”的争议,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失利映照出全球化之路的坎坷。

 

2024年,俄罗斯政府为保护本土品牌如Avtovaz,针对进口汽车上调报废税,对1-2L发动机车辆额外征收高达7000美元的费用。这让中国燃油车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奇瑞的一位经销商在莫斯科无奈表示:“一辆原本2万美元的车,现在税费让价格直逼3万美元,消费者自然望而却步。”

 

 

同时,俄罗斯的高通胀和高利率进一步挤压市场需求。2024年10月,俄罗斯央行将利率上调至21%,汽车贷款成本飙升,贷款买车就等于借高利贷。据估算,2025年俄罗斯汽车销量可能下降30%,中国车企首当其冲。

 

如果说俄罗斯的政策和经济压力是外部挑战,那么“0公里二手车”问题则是中国车企自酿的苦果。

 

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存在一个灰色地带:将新车以“0公里二手车”名义出口至俄罗斯等市场。2024年,这类出口量达50万辆,占出口总量的10%。表面看,这是消化库存的捷径,实则暗藏风险。

 

据调查,部分地方政府通过提供注册配额和仓储支持,助推了这一现象。某车企2024年通过该渠道出口10万辆车,占其对俄出口量的三分之一。这种操作不仅虚增了出口数据,更损害了中国品牌声誉。

 

 

2025年6月,俄罗斯媒体曝光一起“0公里二手车”电池故障事件,车主因保修争议维权无门,引发当地消费者对中国汽车质量的质疑。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正在透支“中国制造”的声誉。尽管中国商务部已着手整顿,但要彻底规范这一灰色地带仍需时日。

 

对墨出口大涨

 

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整车28万辆,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近8%。墨西哥一举超越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榜首。

 

得益于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与开放的市场政策,墨西哥正迅速成长为全球汽车生态最健全的国家之一。拥有1.3亿人口和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墨西哥本地汽车市场持续扩张,对高性价比车型的需求尤为旺盛。

 

中国品牌如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凭借价格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比亚迪Dolphin Mini在当地售价约为2.13万美元,远低于特斯拉Model 3的3.5万美元;奇瑞则以高性价比SUV搭配促销活动,快速赢得消费者青睐。中国品牌正在加速占领墨西哥市场。

 

 

与此同时,墨西哥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扶持政策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税收优惠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而中国新能源车在电池技术与智能驾驶等方面的优势,也带来了显著的市场吸引力。

 

比亚迪已宣布在墨西哥建设本地工厂,奇瑞、上汽、江淮等企业也在积极推进本地化布局。作为连接北美和拉美的战略要地,墨西哥正成为中国车企的重要跳板,承载着它们进一步深耕国际市场的雄心。

 

新兴市场崛起与隐忧

 

在俄罗斯遭遇寒冬、墨西哥市场愈发火爆之际,阿联酋、巴西、比利时、沙特、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也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汽车出口新的增长引擎。新能源车成为打开这些市场的核心动力,插混车型表现尤为突出。

 

 

沙特和阿联酋是中国品牌的“老熟人”了。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阿联酋出口汽车22.9万辆,同比增长61%,不仅跻身出口量第二,还成为全球接纳中国混动车最多的国家之一,仅上半年就消化了4.5万辆中国混动车。阿联酋地处沙漠、温差极大,比亚迪宋Pro DM-i、长安UNI-K iDD这类混动车在当地受到了欢迎。

 

同期,中国对沙特出口汽车14.9万辆,同比增长23%,混动车型同样是主角。由于当地政府力推新能源政策,中国品牌的“高配置+舒适性“的特色发挥了优势。一些沙特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中国车的豪华内饰、智能座舱,替中国品牌打了免费的广告。

 

 

欧洲市场,英国无疑是一匹“黑马”。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英国出口汽车14万辆,同比增长20%。6月单月出口2.87万辆,同比增长近2倍,其中电动车占据了绝对主力。中国品牌的电动“家轿军团”在英国家庭车位中站稳脚跟并非偶然,一方面,英国脱欧后对欧盟关税政策有所回旋;另一方面,伦敦“零排放区”政策越来越严苛,本地消费者对电动车接受度也迅速上升。

 

而比利时,则更多扮演着“物流中转站”的角色。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比利时出口汽车15万辆,同比增长8%。6月单月出口2.45万辆,同比大增66%,其中电动车占比极高。别看它小,欧洲不少中国电动车,都是从这里“漂洋过海”分拨到德国、法国甚至北欧的。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其出口汽车14万辆,同比增长57%,以插混和中高端燃油车为主。澳大利亚严格的排放标准、不断上涨的油价,为中国车提供了空间。特别是插混皮卡和SUV,如奇瑞Tiggo 8 Pro PHEV,不仅满足实用主义,也慢慢从农场开进了城市停车场。

 

东南亚的“爆点”非菲律宾莫属。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菲律宾出口汽车12万辆,同比增长61%。在菲律宾,皮卡是刚需,价格是敏感点,电动车是未来,而中国车把这三样都凑齐了。从雷达RD6到比亚迪元PLUS,既能拉货也能省电的“多面手”车型,一下子打进了马尼拉、宿务的主干道。

 

在众多新兴市场中,阿尔及利亚今年上半年对中国车的接受度快速提升,出口几乎翻了一番。低价燃油车和轻型商用车在这里供不应求。哈萨克斯坦则更像是地缘上的“中转桥梁”,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又毗邻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局势多变的背景下,它为中国车企“绕开俄市场、靠近欧市场”提供了便利路径。

 

 

这些新兴市场虽然数据亮眼,但有些问题也不能忽视。

 

首先,品牌力和服务网络仍是短板。在澳大利亚市场,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品质认知仍有落差;菲律宾售后服务点覆盖率仅为日韩品牌的三分之一,直接影响用户留存。

 

其次,“0公里二手车”灰色贸易在东南亚蔓延,引发质量纠纷,损害品牌形象。这一现象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均有苗头,值得警惕。

 

第三,出口均价的下调也反映结构性变化。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均价为1.7万美元,低于2023年的1.9万美元。这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车企在新兴市场采取的仍是“低价渗透”策略。

 

 

中国汽车出海正在告别押注单一市场的旧模式。从东南亚的4S店到东欧的展厅,再到非洲的露天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市场正在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的重要支点。

 

这些市场虽然规模有限,却为中国品牌提供了真正的国际化试炼场。每拿下一个本地认证,每建立一处服务网络,每改进一款车型配置,都在实实在在地提升中国车企的全球运营能力。

 

如今中国车企已经意识到,与其寻找“下一个俄罗斯”,不如深耕多元化的中小型市场。这种不追求短期爆发,而是稳扎稳打的全球化策略,或许才是更可行的发展路径。【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