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潍柴斥逾7亿欧元收购德国叉车商。接连几日,其股价先高开后一路走低。潍柴动力的股票被多家证券公司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对于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来说,目前大环境低迷,且未来形势蕴含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收购凯傲和林德液压,是他想要将潍柴从重型商用车龙头企业向全球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转变。
这算盘打得精妙,但实则蕴藏着诸多风险,如,欧洲经济崩溃风险和海外收购失败风险等。不仅如此,潍柴在国内铺下的大摊子也存在发展隐忧。
“量利”双降
今年上半年,重卡行业销量37.1万辆,同比下滑31.8%。潍柴动力重卡发动机销量仅12.63万台,同比下39.9%,市场份额从38.4%下滑至34.0%。其中,5吨装载机销量为6.3万台,同比下滑33.3%;公司5吨装载机发动机销量3.96万台,同比下滑47.6%,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80.5%下滑至62.9%。
综合来看,其上半年发动机总销量约17万台,同比下滑约43%。销量下滑与产能利用率下降,是其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潍柴动力盈利能力也大幅下滑。第二季度,虽然钢材与橡胶价格同比分别下滑16.2%与34.5%,但低迷的行业景气度与大幅下滑的产能利用率,拖累了公司盈利能力。第二季度,公司毛利率为18.74%,同比与环比分别下滑1.3与0.9个百分点;虽然销售与管理费用有所下滑,但营收下滑更快,致当期3项费率同比与环比分别增加2.3与2.1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公司净利率为6.91%,同比与环比分别下滑3.3与1.6个百分点。
2012年上半年重卡行业增速下滑31.70%;潍柴动力收入下滑26.12%,净利润下滑高达45.82%,其多次资本运作表明了公司拓宽下游寻找新利润增长点的决心。然而,今年下半年,重卡行业景气度仍未有改善迹象,预计其第三季度产能利用率同比与环比仍将下滑,盈利能力仍将有较大的下行压力。
大摩发表报告指出,潍柴动力在未来3-4季度将进入低迷时期,但认为近期收购林德液压属策略正确。不过潍柴国内销售未见有改善,预期下半年引擎销售下跌17%,致使全年将下跌29%;相信下半年整体收入及盈利会减少33%及57%。
战线过长
潍柴这几年在急剧扩张,其累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以前,虽然它生产的重型发动机在国内市场占有极高的优势,而如今这样的优势已经在逐渐消减,因为,现在不仅国内的其他柴油机企业已经开始蚕食潍柴的市场,包括锡柴和玉柴,越来越多的整车生产商也开始加大布局发动机,对潍柴发动机产品的需求在逐渐减少,这对靠配套为生的发动机企业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对这个迟早要到来的事实,谭旭光似乎早已察觉。自从与中国重汽分家后,潍柴一直处在合纵连横的状态中,以化解单一产品的经营风险,通过控股湘火炬,从而拥有陕汽、法士特等企业,随后又重组亚星集团旗下企业,收购扬柴和亚星客车,再一次充实了轻型柴油机生产能力,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9月1日,潍柴动力发布公告将通过自筹资金完成重大境外投资暨收购:(1)4.67亿欧元认购凯傲公司25%股权;(2)2.71亿欧元收购林德液压70%的权益;(3)同时公司拥有凯傲IPO前增持股权至30%及增持林德液压权益的权利。
对于拥有国内重卡产业黄金产业链条的潍柴动力而言,此次并购是公司未来5年实施全球化战略和扩大新市场、新产品业务活动战略计划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风险高筑
如今,潍柴在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客车、游艇、液压等领域都插上了一脚,然而谭旭光把这摊子铺得太大,战线拉得也过长,其伴随的风险也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目前,潍柴除了陕汽的相关资产比较优良外,其旗下的亚星系和川江车辆厂都处在亏损状态,而且客车行业“一通三龙”的格局已定,且优势越来越明显,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客车行业客户明确,容易把握,但进入难度也很高。近几年,在客车行业放卫星的企业不少,但不少企业都偃旗息[FS:PAGE]鼓,惟有潍柴如此迅猛地扩张,虽然它肚大能容,但难免消化不良。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带来的管理成本的提高将考验潍柴在管理体系上的能力。
对于潍柴此次大手笔进入高端液压传动市场,业内人士指出,收购林德液压有助于加强集团领导地位,增加交叉销售的机会;但因林德液压产能集中于西欧,故要将产品及产能本土化至少需要2-3年。
工程机械业内有句名言:“得液压者得天下”,潍柴要想得的“天下”很广,胃口很大,但是能否消化得了,还有待观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