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的《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中将专用校车准入标准放宽一事,政府、专家、车企的观点不一。——编 者
事件回放
2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开始着手制定《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这份初稿不仅对校车企业的生产条件提出要求,还对生产规模做出规定。其中规定,申请生产校车的企业,前3年的客车(含底盘)产销量累计未达到5000辆的无法进入市场。
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规定申请企业前3年的客车(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3000辆,或者大中型客车(含底盘)产销量累计不低于1000辆。这与初稿中累计5000辆的标准相比大为降低。
作为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专用校车吸引了众多客车企业的目光,大家都想在潜力巨大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初稿中3年累计生产销售5000辆的准入要求将一大批小客车厂隔离在外,此次《征求意见稿》将准入标准降低到3000辆,校车市场又将增加一批参与者。
该标准是否实施,相关部门在收集各界反馈回来后,方可最终确定。
据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降低门槛,是因为在使用层面,作为一个全国通用的标准,《标准》更加尊重现在的实际情况。如果标准定得太高,很多发达地区即便没有中央政府补贴,也能自行购买,但是目前校车的使用需求量最大的仍然在一些边缘地区,那里道路崎岖,财政能力又比较差,如果标准定得太高,这些地区会因为没有财力而无法购买校车。
正方观点 引导行业发展、充分公平竞争
在校车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的宇通认为,如果该征求意见稿能得以实施,将有助于规范校车生产市场,提升企业生产品质,保障校车安全运营,对校车行业起到规范引领的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叶盛基对政府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给予支持,他对本报表示:“我觉得政府制定这个政策是本着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出台的,对这个行业是起着积极引导作用的。因为只要符合这个标准的就具备制造校车的资格,《征求意见稿》除对企业生产规模提出要求外,还对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产品的符合性和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及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等提出了要求。而且现在都是订单生产,并不存在降低标准、行业无序竞争浪费之说。”
反方观点 产品良莠不齐、市场格局紊乱
与此前宣布的草案不同,《标准》并没有抬高校车本身的门槛,而只是增加了校车的安全配置。此外,如“必须拥有专用客车底盘生产资质”、“企业效益需达一定规模”等条款都未出现,并首次确定改装类生产企业也可生产专用校车。
对此,一汽客车方面表示,一汽客车从2008年启动专用校车项目,已投入研发资金上千亿元,准入门槛降低将令没有底盘生产资质的改装车企也能生产校车,但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远不及专用校车生产企业,恐将导致改装校车以低价竞争扰乱市场。
专用校车是新兴市场,稳定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这是企业上位的机会;另一方面,大量客车企业涌入专用校车市场容易造成秩序混乱、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的后果,不利于专用校车行业的正常发展。
最终结论 靠实力取胜
经过年初的爆发式增长后,校车市场逐步回归理性。据公路学会客车分会统计显示,目前50家主要客车生产企业中共有22家涉足校车制造,5月校车销量为1537辆。今年前5个月,上述22家企业累计销售校车10022辆,占总销量的11.07%,比重继续回落。
其中,宇通、保定长安、中通客车3家企业领跑该市场;宇通优势明显,1至5月校车销量3019辆,占校车总销量的30.12%。
其实,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标准降低能让整个行业得到充分的竞争,而对那些有实力的客车企业来说,竞争对手增多[FS:PAGE]也不会成为其发展障碍。
宇通客车校车销售部总经理钱瑞瑜告诉记者:“虽然竞争并没有因标准的推出而减弱,但对宇通影响并不大,随着宇通在校车市场品牌意识的形成,知名度的提升,未来在校车市场的路会越走越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