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的经济是起是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里,企业的发展机遇又在哪里?……
虽然2012年“两会”已于近日相继落幕,但是坊间对于“两会”的关注并没有随之退去,他们希望透过媒体听到“两会”代表解答当下热点问题。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马纯济,作为与会最大代表团——山东代表团的成员,他与中国政府最高层的“亲密”接触让他能敏锐地察觉其中的“危”与“机”。
在“两会”期间,本报记者来到马纯济所在的山东代表团分会现场,对他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2012年不会大落
《中国商报》:您认为今年汽车行业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马纯济:今年是调整年,虽然下调趋势明显,但是不会大落。同时这种调整也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机会。但是,技术升级和企业升级,给我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带来了新的压力,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
《中国商报》:您觉得主要压力是什么?
马纯济:主要压力还是市场的需求不足,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或不确定因素,这些使市场下行,如果我们的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以及产品水平没有相应提高,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就要打败仗。
在这方面,中国重汽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去年年初,我们就提出来要进行优化调整,实施二次创业工程,我们所谓的二次创业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如果说前10年,我们实现了量的增长,那么“十二五”,我们期盼质量水平的大幅提高。
市场机遇在保民生
《中国商报》:面对当前如此复杂的经济环境,您认为我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马纯济:就国内来说,我认为今年经济下行、物价上行的“双重压力”仍然存在。尽管国家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虽然我觉得这样的安排还是恰当的,但是仍然避免不了经济下行,它会给我们国家带来一次考验。
《中国商报》:在双重压力下,企业的发展机遇又在哪里呢?
马纯济:市场主要是靠消费拉动,而经济支撑点又主要看实体经济。我觉得这里边有一个关联的关系,就是惠及民生和拉动消费。比如说,水利建设,我觉得水利建设就是国土建设,这是有战略意义的。抓水利建设来推动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让水利建设为未来国土利用率提高打下基础,创造条件。当前又起到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结合点。
其次,就是民生,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比如说医疗、教育等,提高中等以下的收入水平,这事非常有意义,既能拉动消费市场又能提高国民素质,还能够稳定人心。稳中求进,增加稳的水平。
最后,就是小城镇建设,城市大了以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城镇化建设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抓,包括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方面是有战略意义的。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热点,特别是提出要放宽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将来都要放宽。
把中国重汽打造成国际品牌
《中国商报》:对于中国重汽的未来有什么具体的战略规划?
马纯济:具体讲就是3句话。第一,由此前单纯的重型汽车企业变成一个以重型汽车为主导,重、轻、客、特及工程机械全系列商用车企业;第二,把重型汽车做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他产品争做国内一流;第三,要做民族汽车品牌,把中国重汽打造成一个国际品牌。
《中国商报》:对于海外市场,中国重汽有什么具体规划?
马纯济:在“十五”期间我们提出的是逐步与国际接轨,“十一五”期间我们的重卡主要指标是与国家接轨。这次我们把“十二五”的目标定在做世界先进水平,其他产品争做国内一流上。这些综合在一起就是要做民族品牌,要做成一个国际品牌。在世界有一席之地。这两年看尽管国外形势错综复杂,我们出口还是保持稳步的增长,去年出口我们销售突破2万辆,这有力地支撑了我们在行业中的地位和效益。今年我们要将“6+1”工作做好,所谓“6+1”,就是把世界分成六大片区,真正地走出去。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国外设立我们的KD组装企业,目前在国外已经有6家,还要进一步增加。其次,就是与曼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商报》:如今,在政府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那么您认为要如何打造一个跨国企业?
马纯济:政府应该加大“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强化,稳健货币政策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支撑。这两者不能简单地分开。支持企业境外融资的问题,包括人才出走的问题,这些都是要做的工作。投资权和经营权分开,我们采取这样的办法,即独立投资,独立经营,这样对经营和投资的安全性及架构上有所保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