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如意又来了。这位表情丰富、语言幽默的纳威司达新任中国区总裁,自6月履新以来,就进入了纳威司达繁忙的“沟通季”。在9月底至10月初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他左手长头车,右手发动机,一边在媒介沟通会上讲历史,一边在内燃机及零部件展会上秀技术,颇有中国人“组合拳”的味道。
实际上,这个北美商用车企自去年9月牵手江淮重新进入中国视野以来,就在不断尝试各种方式了解中国,不过早些时候更多是“聆听”。
从上世纪50、60年代一分钱纸币上的K系列车型,到牵手国内商用车强企江淮,纳威司达这个先到者正在探寻后发制胜的途径。但用什么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作为已失先机者,真金白银之外,一砖一瓦盖高楼的耐心很重要。不过,在万如意看来,他们这一点正在认真做。
先到者“清零”
纳威司达的历史很久。在本土,纳威司达是有着100多年卡车制造历史的企业,以中重卡和校车闻名于业界,目前占有北美重型卡车约21%的市场份额,中型卡车约达40%,校车更是占据69%的大份额。
不过,这些本土的荣光并未能够延续到中国市场,因为在与江淮合资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北美中型卡车及特种卡车的NO.1和重卡NO.2的明星商用车企。
事实上,纳威司达与中国的渊源很深,它几乎是建国后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车企。资料显示,纳威司达生产的“K系列”车型曾于1953年引入中国,当时人民币的一分钱纸币上就印有此款车型。另外,建国后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一汽解放牌卡车,也是基于此车型研发而来。
此后的纳威司达在中国市场销声匿迹,或许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但沉寂的时间以十数年计,直到2010年以“纳威司达”的名字出现在中国北京的车展上,其漂亮大气的长头车在吸引众多围观的同时,也引来了对纳威司达“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质疑。
对此,万如意对记者解释:严格意义上说,纳威司达并不算是傲慢的迟到者,在过去的时间里,纳威司达将精力集中投放在了本土,所以才有了北美行业保有量前一二名的业绩,而正是打好了这样的基础,才有今天的实力再战中国,“纳威司达是个务实的企业。”
尽管如此,纳威司达仍旧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严峻:整体经济环境疲弱,未来无法预知,选择这样一个时机进来,无疑要经受太多心理挑战。就此而言,无论是本土的骄傲,还是在中国的历史,都必须清零。但尽管还没有找到突破口,纳威司达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先聆听,再动手。
最佳切入点
“纳威司达倡导的合作模式首先需要认真倾听,而非革命式急于改变。”万如意说。聆听为纳威司达减小了进入中国市场的风险,也为其带来了一位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江淮。稳健无疑是二者的共同点。
在与江淮的合作过程中,纳威司达一直强调的“对等合作”,在万如意的“江淮可以教我们,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互相学习”中得到了最佳诠释。等待合资审批的过程既是合资发展计划的完善,也是纳威司达品牌“基建”的阶段。前者,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包括利用江淮现有的中重卡平台、引进车型以及共同开发车型;后者,是建立沟通平台、树立品牌与理念的过程。
相对于前者,后者自主操作的空间更大。万如意将纳威司达最擅长的长头车拿来打头炮,在9月的媒介沟通会上不吝以此为代表介绍了美国商用车沿革,并借势推出“不光是漂亮,并且安全”的理念。
当然,受限于中国物流行业弊病和欧日风格卡车大规模普及,中国政府短期内很难更改现行法规接受长头车替换国内主流的平头车,但万如意仍旧积极奔走于中国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之间,以沟通为乐,对长头车在未来进入中国主流市场满怀期待。
10月初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上,纳威司达和江淮[FS:PAGE]携手的联合展台首次将二者展示在众人面前,“展示其计划成立合资企业的人员和技术专长”,纳威司达展出了计划向中国市场推出的迈斯福发动机。
尽管目前仍旧未知合资批文何时能够下来,但当了27年中国女婿的万如意,一如他的中国名字一样,充满信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