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为外资经销商提供了机会。
相继在整车与零部件领域获得不菲利润后,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正诱发外资新的淘金热。
记者近日获悉,除了美资马克·麦克拉蒂入主北京
宝马经销商集团燕宝汽车外,已有马来西亚森那美集团、得克萨斯太平洋公司(TPG Capital)等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开始涌入国内汽车经销商市场。
与过去十多年外国车企豪掷几十亿美元建立合资工厂的方式不同,在汽车流通领域,外资正在以独资开店、合资控股之势席卷而来。
“这说明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仍然看好,对中国投资仍然在增加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汽车流通业洗牌在即?
投资潮涌起
事实上外资进入中国汽车流通领域已成为一股热潮。去年10月,美资马克·麦克拉蒂收购了总部位于北京的北京燕宝汽车集团的控股权,该集团在中国拥有十几家店,主要销售
宝马、Mini Cooper以及沃尔沃汽车。而得克萨斯太平洋公司则拥有中国广汇汽车服务股份公司40%的股份。广汇汽车是国内大型经销商集团,在2009年的销售收入达到325亿元,净利润超过8亿元,市场重点在中国中西部市场。
此外,来自新加坡的意美国际在华拥有31家斯巴鲁4S店,香港利星行则控制了
奔驰汽车在华销售40%的份额。而此前早有美国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NAG、丰田通商、美国新桥等外资,通过股份合作、风险投资等形式悄然潜入中国,等待以低成本快速收购渠道的机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汽车制造业,整车制造的利润显然在逐渐贬值。投资者的目光就逐渐投向与汽车产业相关的技术、销售、服务、金融等领域,来获得全产业链的价值。”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外资进入中国汽车流通领域并不是最近两年才有,前些年颁布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就为迂回进入中国汽车销售市场的外资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此之前,外资只能通过进入制造领域突围中国市场。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这也为那些垂涎已久的外资经销商提供了很多机会。由于国内还没有自己庞大有效的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汽车链中最稳定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已成为国外投资者眼中诱人的蛋糕。
诱人的中国机会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国外相关报告指出,受惠于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及内需的持续旺盛,预计未来5年中国汽车业将以平均15%至2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年收入超过6万元的城市家庭仅有约60%拥有一辆汽车,后续长期增长的空间巨大。而在豪华车销售领域,中国市场占据的份额还在不断扩大。据
宝马集团表示,2009年其在全球许多市场的销量下滑25%~30%,但
宝马和劳斯莱斯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则增长了37%。
由于一些外资、进口品牌汽车的4S店通常建店标准要求较高,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资金、管理、发展的条件限制,国内资投资者往往因为各种条件不符合而拿不到品牌授权,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拥有极大实力的外资投资集团脱颖而出。从这个角度不难解释,外资布局流通渠道多在高档车或者进口车领域。很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外资进入中国之后,通过合作、参股或者独资等多种路径,在中国汽车市场寻找机会。
这种机会的成功几率怎么样呢?与国内经销商相比,外资经销商尽管具有资金和管理优势,但不可否认在网点建设和本土消费的深刻理解上有所欠缺,例如缺乏土地资源等。因此对于外资来说,最好的入侵手段是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的方法,这样可以迅速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而且[FS:PAGE]也显得比较隐蔽。
“外资的机会取决于它们的投入与预期,不同的企业的胜率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外资加速进入对国内经销市场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外资与内资的PK,可以推动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升门槛,加速整合。”荆林波表示,长期稳定的外资在汽车领域的投入,可以带给汽车流通领域核心的价值。
本土车商做强自救
外资在汽车市场深化投资,使得无论售前还是售后,都有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这无疑给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对于这些处于市场前沿的经销商来说,它们最能直接感受到外资入侵带来的压力。“汽车生产环节的主流已经被外资控制了,如果消费环节也被外资掌控,会非常麻烦。”一位本土汽车经销商表示。
“集团化道路是汽车经销商做大的必经之路,只有国内的汽车营销集团只有做大做强了,才能有与外资相抗衡的力量。”国内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告诉本报记者。截至今年5月底,庞大集团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113个地级以上城市,建有628家经销网点,其中包括178家汽车市场和450家汽车专卖店。“此外,经销商首先做好市场调研,做到知己知彼;其次制定好市场营销规划,强化区域为王的理念;再次制定详细的营销策略;最后加强市场经销的效果控制与组织跟进。”荆林波说道。
谈到之前出台的《反垄断法》对外资在汽车流通领域布局的方式是否有影响,荆林波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资企业也不例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未来中国汽车流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后市场潜力无限,仍然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外资的外力冲击,有助于中国汽车流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荆林波告诉记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