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呼唤新能源车“大联盟”

时间:2014-12-22 15:25:46 来源: 作者:管宏业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单枪匹马太冒险,地方联盟太局限,还是全国一盘棋更有胜算。5月10日,国内排名前10位的汽车企业共同组成的T10企业在北京呼吁,成立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并建议由国务院设立国家新能源汽车领导小组。

跨国车企间的技术联盟为国内车企树立了榜样,一个全国性新能源车联盟呼之欲出——
 
  单枪匹马太冒险,地方联盟太局限,还是全国一盘棋更有胜算。5月10日,国内排名前10位的汽车企业共同组成的T10企业在北京呼吁,成立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并建议由国务院设立国家新能源汽车领导小组。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渐入快行线的时候,国内车企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效仿跨国车企间的技术联盟,降低成本与风险,并提高国家竞争力。

  待建全国联盟
 
  无论是戴姆勒、雷诺-日产结盟,还是PSA与三菱的合作,跨国车企间的竞合趋势都比其他行业明显很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汽车制造业对资金、技术的需求也强烈得多。即使对于戴姆勒、雷诺-日产这样的跨国巨头来说,单枪匹马的成本和风险都太高了。因此汽车制造商们都在设法达到规模,减低成本,并且在代表汽车业发展方向的小型车和新能源车领域加紧合作,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市场上共进退。
  相信T10呼吁结盟的初衷也在于此。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长期不足,产品缺乏充分的试验验证与改进,关键零部件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也有待提高,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关的传统汽车技术也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都将制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因此,T10企业共同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议措施,包括建立足够金额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专项资金,设立新能源汽车国家科技专项,重点研究锂电池和新一代动力电池等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以及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财税制度,鼓励和支持汽车的研发以缓解石油紧缺。
  据了解,此次T10企业呼吁成立新能源车产业联盟,目的在于发挥国内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使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相关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彻底消除地方新能源联盟之间各自为战、一哄而上的乱象和弊端。

  破除地方保护
 
  实际上,在本次T10企业呼吁组建国家联盟前,不少地方政府或企业已经成立了不少的区域性新能源车联盟。2009年以来,国内许多省区都依托当地的汽车企业陆续成立了一些地方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但地方汽车产业联盟更多的给人以地方保护主义的印象,可能引发新的地方保护和无序竞争。
  虽然早在去年年初,科技部就倡议组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搭建全国性的产业合作平台,但由于各方需要协调的利益方太多,全国性的联盟至今未成立。而与此同时,各个地方的新能源车产业联盟纷纷上马,北京、重庆、上海、广东、吉林、安徽等省市以本地汽车企业为主,建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去年3月,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该联盟以福田汽车为核心,联合北京公交、美国伊顿等企业及中科院电工所、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组成;去年6月,由长安汽车领衔的重庆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联盟包括长安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恒通客车等30多家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及科研院所; 去年12月,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成立;一汽集团、吉林大学等23家成员单位签署联盟协议。
  随着各地政府选定本地企业产品作为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主力车型,并且只针对个人购买本地产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再加上各地的产业联盟和基地,已经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推广中的地方保护雏形,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较大的新型产业份额,向中央部门要政策去建立产业联盟纷纷涌现地方新能源车联盟。但这难免出现割据混战,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局面。
  对于近期涌现出的地方联盟,业内人士莫衷一是,认为它虽然能在短期内给本地企业带来收益,但是这种画地为牢的局面反而将给全国标准的制定带来障碍,并导致新能源客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遇阻。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地方政府扶持不可或缺,但地方保护则应予以破除,行业应致力于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多方利益捆绑
 
  即使T10成员都是全国位于前列的企业,但相互之间实力并不均衡,成立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就存在着谁挑头、谁主导的具体问题。将企业聚集在一起讨论技术问题,分寸并不好把握,毕竟大家都是竞争对手。所以,T10呼吁由国务院组织,由工信部和科技部授权牵头,或许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这样既可以不违反市场经济中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规律,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联盟的权威性。
  此外,在国家新能源车联盟成立后,还存在着如何运作的难题。如果联盟采取松散的运作模式,仅仅停留会员单位往来的务虚交流层面,就很难产生实际效果;但如果联盟与企业供应链结合过于紧密,又会妨碍各汽车企业的自由竞争发展,有吃大锅饭不公平的嫌疑。多紧多松,或许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尝试。
  尽管此次发出倡议的是国内排名前列的整车企业,但按照国外案例来看,如果要形成一个产业上下游联动、各方优势资源共享的全国性新能源车联盟,就必须超越原有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将包括电池、电动机厂商以及电力企业在内的行业外企业包容进来。前不久日本成立的电动车充电协议联盟,除了类似丰田、日产、三菱、富士重工这样的整车企业外,还包括了日立制作所、关西电力、三菱商事等在内的160余家企业。共涉及重型电器、电力、物流、零售等纷纷杂杂在内的多种业态。这也说明,在聚力打造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时,将各方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或许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