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把中国的国家战略往美国身上套。罗伯特·卡普兰和布热津斯基都提出,能否在印度洋立足,决定了中国到底是全球大国还是太平洋西岸的地区大国。他们都暗示,中国意在效仿美国的重要地缘优势——两洋战略。
中国西南内陆省份一直缺少出海口,经济落后于沿海地区。而80%的进口石油运输,需要通过美国人控制的马六甲海峡,又使中国的战略规划者寝食难安。
《金融时报》热心地帮助找到了中国的“西海岸”——他们称之为“不错的替代品”——缅甸。在缅甸被孤立时期,与中国建立了牢固的经济联系,这几乎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与日本军队为争夺缅甸一系列重要据点而进行过激烈战斗。直至今年5月底,跨越缅甸全境、直抵昆明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为止,中国不是突然发现缅甸的战略价值,一直在悄悄经营缅甸,在缅甸兴建一系列基础建设。曼德勒和密支那周围涌入数十万(一说上百万)中国人,他们大多从事与双方贸易有关的活动。
在2005年,中缅开始谈判油气管道问题。缅甸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10,多来自其近海。中国在买“缅气”的同时,希望在缅甸实兑港建设油轮卸载码头,将来自中东、非洲的石油通过管道运至云南昆明。
缅甸只想当天然气供给者,而对当石油运输的“过路财神”不大感兴趣。而中国急于摆脱“马六甲困境”,坚持油气双管并行方案,节约建设、运输成本。虽然按照中国的方案,双方2009年3月签了协议。但缅甸对于石油管道建设积极性不高,借口民意反对,致使油管建设滞后。
自从去年开始,中国开始对这些建设项目产生担忧,源自缅政府政策的改变。在缅甸受到广泛支持的昂山素季结束被软禁后,一直努力促使缅甸结束被孤立的外交局面,吴登盛政府受到的内外压力越来越大。
后者不顾一些将军的反对,与美国实现和解。缅甸示好西方的方式(或者说是代价),就是于中国的关系陷入紧张。与此同时,吴登盛和昂山都实现访美;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宣布与缅关系正常化。
日本表现得尤为积极,不仅免除37亿美元债务,还对南部海港开发表现了浓厚兴趣。日本在中国与缅甸谈判油气管道的时候,突然提出购买“缅气”,用成本高昂的LNG(液化气)船运输,报价居然还能达到中国的2倍。不增加廉价的澳大利亚气进口而选择“缅气”,日本的搅局方式从俄罗斯的安大线一直延续到缅甸的实兑港。这是典型的用地缘政治竞争手段,处理能源商业问题。
在这一轮互动中,中国处于守势。尽管输气管道即将铺通,但将来能否保证承诺的每年120亿立方米,还要看中国与日、泰、韩、印诸国的竞争态势。
对缅甸总统吴登盛来说,突然从国际弃儿变成香饽饽,感觉固然不错。但来自国内民族问题的挑战,一直牵制缅甸政府的政策。
17年来,克钦帮武装与缅政府军维持脆弱的和平,但他们一直谋求高度自治,并夸耀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这令中国感到尴尬。克钦第二特区政府一直要求中国与其直接谈判密松大坝一事,但中国不可能绕开缅中央政府去与地方势力谈判。克钦于是反对建坝。没有克钦武装的支持,缅政府很难履行协议,吴登盛只好叫停项目。双方战火重燃。
缅甸有7个省和7个邦。掸邦、克钦邦和佤邦都有分离倾向,各拥武装。在缅甸中央与地方势力争斗甚至发生战争的时候,各邦都试图获得中国的支持,起码起到斡旋作用。在缅甸政府的反对下,中国难以充当调停者的角色。这个规则今年年初被打破,冲突双方在云南瑞丽的谈判,正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斡旋的结果。
这个信号表明,缅政府似乎有意修正两年来不断远离中国的路线。昂山素季称“你不能忘记,中国是邻国,而美国相当遥远。”缅甸政府同样希望在地缘政治的钢丝上掌握平衡,但中央政府的脆弱性使其政策受到牵制。
而预期中的昂山素季上台,最多也只能能缓和缅族内部问题。缅甸军方、少数民族自治区与未来中央政府的互动,前景晦暗不明。昂山在议员竞选中,以“民族和解”政策来赢得少数民族的支持。等她真的上了台,就会发现,该问题将复杂到令人生畏的程度。
中国可能将继续面对一个孱弱、四分五裂的缅甸政府。即使像美国人“帮”我们设计的,获取了中国的“西海岸”,它仍将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