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豪车经销商徒增胆气,敢于挑战歌利亚呢?
其一,“最后的吼声”说。 首先发难的为什么是宝马经销商?他们的日子可能最难过。近年来,豪车销量第一集团的ABB三家中,宝马的经销商网络扩张速度首屈一指。奥迪仍然维持在350家左右,后来居上的宝马已经扩张到400家以上。联想到后者的销量仍较前者存在101147辆差距(去年前11个月销量统计),每家店动辄被要求15%、20%的年增销量,也让经销商的资金链不堪重负。 有经销商抱怨称,今年宝马全系车型都处于赔钱发售状态,全系打折,实际售价与进货价倒挂。而且宝马中国在给予车型配额时,热卖的3系、5系必须要搭配7系,如果不接受这种搭配方案,能够申请到的配额少得可怜。个别经销商退网应属正常,但宝马黄浦宝诚店退出就闹出大动静,后来的广州经销商峰会可能受到该案影响。 和宝马的真实销量增长相对照,其经销网络的扩张已经走在前面,导致摆在每个经销商面前的蛋糕实际上缩小了。全款提车才能从主机厂获得合格证,拿着合格证质押获得银行贷款,车辆售出获得资金,解冻合格证。如果占用资金过多,经销商的资金链面临考验。开张不足3年、客户资源少的经销商陷入资金困境的可能性也大。因此,经销商要补贴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求主机厂停止配售、压库才符合长远利益。 其二,《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修订说。 去年车市放缓,但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却是最密集的一年。 工商总局发文“停止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虽然不等于修订《办法》,但《办法》已经从某种意义上松动。平行进口“有限”开闸尽管只在上海自贸区和各保税区展开,看上去更像是彻底废止《办法》的检验和演练。反垄断执法也制造出足够大的动静。 以上传闻都对主机厂控制经销商不利,经销商们显然嗅到风向的微妙变化,大起胆子要价,尽管眼前缺乏有力筹码,只以老套的“停止提车”作为威胁,没想到主机厂商反应积极,纷纷制定或者暗示补贴经销商们的“损失”。很难想像,没有大气候的变化,已经发生的情形可能仍只停留在经销商的梦中。 传闻中的《办法》修订,可能谋求建立退出机制,即在市场倒挂或者别的不利机制触发下,引起经销商退网,主机商有义务回购退网经销商的库存,并赔偿建店融资损失。现有《办法》偏袒主机厂商的路数将得到纠正。尽管只是传闻,也壮大了经销商的气势。而合资的主机厂商向母国总部请示后,立刻兑现或承诺兑现补贴,也显示出灵活的态度。一反前几年的强势作风。 不管出自什么原因,在产业链条上,主机厂商和经销商博弈的规则已经出现变化迹象,而变化仍将发展,这是确凿无疑的。(作者/黄天鸿 责编/袁月)【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