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兹曼的运气实在不太好。上任方才半年,就遇上了大众在中国最尴尬的时分。DSG的故障投诉持续发酵,在315晚会曝光,质检总局通知召回之后,大众中国终于宣布召回相关车辆。
凭心而论,虽然身为大众中国的总裁兼CEO,海兹曼也不应该为这件事负上全部责任,因为搭载DSG双离合变速箱的大众车型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次故障投诉,应该是在2010年,迄今为止已经近三年。前人种下了因,海氏今日无奈地收了苦果。
再往深了说,此类问题也不是大众中国这个层面能够决定的,还是需要上报总部。记得不错的话,当时负责此事的大众中国相关人员还是飞到德国与总部沟通的,但狼堡最终没有选择召回。到底是顾虑中国大陆消费者对于召回的反应,还是应了坊间的诛心之论,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拖延召回,已经无从得知。
虽然海兹曼不是DSG事件的主要责任者,但有一件事他责无旁贷,那就是重新审视、重新思考大众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大众进入中国已经近30年,虽然曾经在车型引进、业务利润等问题有过挫折,但其公众形象一直还是不错的。近年来TD黄金组合更是把大众的声誉推上了一个顶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大众的品牌形象严重受损。再说得明白些,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态度问题。是大众的傲慢,让它跌了大跟头。
盛极必衰,海兹曼这个土生土长的德国人未必知道这句中国成语,但作为一个有着33年职场经验的“老江湖”,他肯定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企业最辉煌的时候,往往也同时埋下了失利的种子,而且就因为企业在顶峰期,所有这些都被视作小事而轻轻带过,最后会酿成大问题。
丰田的例子就活生生在大家眼前。2008年丰田超越通用成为全球第一大车企,但进入2009年,丰田遭遇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召回。踏板门给丰田品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当时临危受命的社长丰田章男反思说:由于此前受到过多的好评,丰田偏离了原来顾客至上、安全质量第一的造车标准,转而追求更多的利润,无法像从前一样停下脚步、仔细思考、做出改进,甚至没能坚守传统,悉心聆听消费者的声音。这个反思是真诚的,痛定思痛的丰田在3年后重新夺回世界销量第一的宝座。
虽然美国交通部在详尽调查之后,2011年最终为丰田“平反”,但丰田章男的这番话值得所有领先的大企业思考。
大众在中国也正碰上了这样的关口。技术、品牌、利润等等如何权衡,需要海兹曼和他的同仁重新思考。
海兹曼能否带领大众中国浴火重生?从海氏的履历来看,他早在1990年就加入大众,但一直是做生产方面的事务。2007年他担任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负责的也是集团的生产业务。如果是要加大产能,开足马力,相信海兹曼肯定驾轻就熟,但讲到战略与转型问题,海兹曼能否胜任,还需要继续观察。
同时应该思考的还有大众总部。2006年大众在中国遭遇成本和利润危机时,大众派出了财务官出身的范安德。范安德大刀阔斧地降成本,提高国产化率,一番雷霆行动效果立竿见影。但此后大众向中国派出的驻华总裁,一个是电动车专家,一个是抓生产的能手,总部对于大众中国发展方向的判断是否正确?这还需要狼堡再考虑。
不管未来如何,至少眼下,大众中国应该拿出一个足够诚恳的态度来。想当年踏板门后,丰田章男亲身来到中国召开新闻发布会,63分钟之内,两次鞠躬,三次道歉。反观大众,似乎太淡定了,即使宣布召回,也几乎没有高层为此事出面道歉。莫非是顾虑自己形象,不想粘上一身腥?问题是,这片腥膻已经兜头盖脸地扑过来了,还是像个爷们一样扛起担子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