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汽车工厂的设计建造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柳崇禧对车企的产能情况最为熟悉。
他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2009年至2010年是自主车企工厂建设的一个高峰期,那会儿受益于国家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车市火爆,自主品牌也受益,因此是自主品牌产能集中扩张的时期;2010年至2012年是合资车企建设的一个高峰期,包括日资、韩资、欧美等都非常热,因为这几年他们的市场非常好;2012年至2013年是高档车扩产的高峰期。”
柳崇禧表示,总的来看,合资车企的产能是成倍大于自主的,在一些汽车集团内部甚至是几倍于自主的。
在柳崇禧看来,自主品牌相对于合资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品牌认知度不高,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确实仍然落后,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电子系统方面。第三方面,自主品牌的产品溢价能力弱,产品也大多处于中低端的水平,以前合资车企不屑于做这一领域的产品,现在也开始下探,自主品牌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一直在观察行业走向的柳崇禧主动谈起了股比放开的问题,他同样持反对的态度:“我看到这个事情第一感觉就是,这将带来一场灾难,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就好比是小学生,人家是大学生,小学生和大学生竞争能竞争得过吗?”
说到这里,柳崇禧摇了摇头,说,我们自主品牌现在是赤手空拳在跟人家打,留给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对于自主品牌曾经寄望于通过新能源实现“弯道超车”的说法,柳崇禧也持悲观的态度。在他看来,即便是新能源也首先是一辆汽车,更何况我们不仅在整车方面落后,在电机、电池方面也都落后。
据介绍,国外公司已经完成了新能源技术的储备,一旦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起来,此前合资品牌大举进入的情景将会再度上演。
“可能我的看法比较悲观,我是想提醒我们国内的车企不要掉以轻心,我们和人家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譬如大学生和小学生都没有接触过一个学科,一同去参加考试,小学生也肯定考不过大学生的,新能源就是类似的道理。”
不过,柳崇禧也对自主品牌这些年来的进步表示了肯定,目前涌现出来的一批新车型也在逐步达到合资产品的水准。现在需要的是政府层面的鼓励和支持,并且培养民族意识。“我们应该向韩国学习。”柳崇禧说。
【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