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同比去年低谷时期有了不少的恢复性增长,但在中国车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大背景下,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日系乘用车在华市占率由2010年的23.5%降至2011年的22.7%,而今年上半年再进一步降至22.3%。
表面看来,日系车在华增长乏力可以归咎于前年丰田在北美的“刹车门”以及日本大地震,而这也是导致消费者对日系车热衷度不断下滑的直接诱因;但实际上,日系车深层原因在于,对快速变化市场的不敏感以及固有体系的自我僵化。在固有市场环境下,日系车的精细化生产方式可以做到极致,但在面对剧烈变化的新兴市场面前,却因为过于封闭自负而跟不上节奏。
日系落寞反衬德系
仅仅3年前,日系车在华却是完全另外一幅景象。以雅阁、凯美瑞为首的中级车,将欧美系对手压迫得几无招架之力;日系车的领头羊丰田也在全球范围内跑赢通用汽车,成为新的车业老大。
虽然2012年日系车在华业绩大幅回暖,丰田、本田同比都出现两位数的增幅。但与增幅更加迅猛的德系竞争对手相比,日系并不占优势。数据显示,丰田、本田在华市场份额均持续下降,分别由2010年的6.9%和5.7%降至今年上半年的6.5%和4.7%;马自达、铃木和三菱跌幅更甚,马自达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2.0%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5%;铃木市场份额由去年的2.4%降至今年的2.2%。
惟一例外的是日产,上半年日产在华销量达到45.38万辆,市场份额也由2010年的6.0%提升至上半年的7.1%,日产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在华销量最大的日系汽车企业。
消费者购买意向佐证了实体市场销量数据,J.D.Power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日系车的购买意向率从2009年的32%下降到了2012年的24%,与之对比,欧系车型的购买意向率从2009年的25%上升到了今年的35%。一定程度上,日系车的落寞成为欧系车的利好。
根源在于自负保守
无独有偶,与日系车由盛转衰境况类似的是,日本电子企业的集体低迷,所不同的是,日本汽车业已经能够看见复苏的曙光,但日系电子企业仍苦苦挣扎在衰退的泥潭。
8月初,索尼公司宣布全球裁员万人。作为全球影音娱乐先驱,创造出walkman、psp等革命性产品的索尼衰退至此,不免令人唏嘘。
与日系电子企业的衰败相比,美国从传统工业全面转身,转向以IT、金融服务及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而擅长对传统技术改良的日本企业明显落后于时代之后。
日系汽车业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在已经确定的消费趋势下,日系企业能够通过精细化生产可以将生产工艺和质量做到极致,但问题在于,缺乏开放和创新思维,就难以引领潮流,创造需求。
无论是产品投放还是零部件体系配套建设,日系以往都按照自己所认为的市场预期节奏行事,殊不知,庞大复杂的中国车市特点绝不能仅仅用过去的规律和经验来概括。
在总结日系车近期失利的原因时,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历冯兴亚告诉记者,一方面日系车过于务实,在满足消费需求上能够将“实用”性做到最好,但对于炫富型的中国汽车消费特点则显得有些不适应;另一方面,日系车企在提供合适的小型车上慢了半拍;此外,无论丰田还是本田,为了制衡在华两个合资公司关系,对汽车技术的封闭性保护过于严重,这也让日系车企错过了不少在华发展良机。
惟有全面融入当地
不到3年时间,德系车与日系车在华境况几乎发生完全逆转,市场局势发展之快远超人们预期。实际上,无论欧系车还是日系车都有自己的优点。德系车以机械技术和先进科技见长,日系车以电子技术和产品稳定性化取胜,对于消费多元、包容性强的中国市场来说,二者都能凭借差异化产品特色和营销策略占据一席之地。
就连为不少普通消费者质疑的日系车安全性,也多次被专业机构证明并不是问题。日系车车身钢板确实比欧美车系要薄[FS:PAGE],平均薄0.1mm到0.3mm左右,但事实证明,无论德国车还是日本车,速度达到60公里时,钢板厚薄差0.5毫米以下根本不起作用。安全性关键在于车身结构,而高吸能溃缩技术是在日系车在安全性上的特点。
虽然最新出炉的数据为日系车在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过去发展规律表明,只要有改善的机会,日系车的复苏就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在美国市场的表现证明,只要肯放下姿态,根本性改变市场策略,真正接纳当地市场思维和消费需求,日系车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