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几年的新锐势头相比,现在的斯柯达在中国似乎遇到了一个瓶颈,仅从斯柯达中国频繁换帅就能看出这一点:日前,大众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宣布安德鲁·海夫曼(Andreas Hafemann)先生正式被任命为斯柯达中国新任总裁,他将于2013年1月1日上任。同时,他还被任命为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常驻北京。
10月份,刚刚上任一年多的原斯柯达中国总裁马克思突然表示由于个人原因辞职。去年7月份,斯柯达董事会主席范安德匆忙将马克思推向前台,这一举动曾被解读为其推行“独立运动”的开始,现在马克思的离去似乎隐含着某种信息,有媒体报道称,除公开宣布的个人原因之外,斯柯达中国将被降级是马克思离职的主要原因。
当时曾经有业内人士认为,马克思将不会再有继任者,现在,海夫曼的上任也并不能完全打消这种疑虑。经过迅猛发展之后的斯柯达究竟将如何继续?如何协调与大众品牌的关系?作为中国拯救欧洲品牌的典范,这又会给其他品牌带来怎样的启示?
销量增速放缓
一直以来,中国市场都在斯柯达全球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2011年的销量来看,中国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销量,中国战略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进入到今年,新产品乏力的斯柯达在中国增速也开始放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斯柯达汽车创造了新的历史销售纪录,全球交付量超过49.3万辆,同比增长8.4%。在中国,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实现销售106325辆,同比增长7.49%。中国市场的增速低于其全球增速,而且中国对于斯柯达全球的贡献率也从此前的四分之一下降至约五分之一,这并不是斯柯达中国乐于见到的情况。
同时,横向对比来看,相对基数更大的大众品牌,斯柯达的增速也相形见绌。产品线太短成为导致斯柯达增速放缓的最重要因素,从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目前斯柯达在中国共导入3款车型,尽管在前期斯柯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产品线的制约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应对这一状况,今年7月份,范安德特意来到中国宣布新的5年计划,他表示:“5年后斯柯达在华销量要翻番,车型要进一步丰富,中国市场销量在斯柯达品牌中占有的份额要提升到40%。”据了解,未来斯柯达将导入中国的新车型是紧凑型轿车Rapid和紧凑型SUV Yeti两款新车。
另外,斯柯达在走过了最初的创业期之后,其在中国的品牌定位和战略也需要重新调整,这将成为其能否延续此前5年辉煌的关键。
中国战略成谜
按照此前范安德的设想,他希望改变斯柯达品牌掌控权一直被上海大众占据主导的局面。
据了解,上海大众一直掌握着斯柯达品牌在中国的控制权,斯柯达的生产、销售以及品牌建设、产品规划都是由上海大众方面负责的。而斯柯达中国成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斯柯达品牌在华推广力度,并接管上海大众斯柯达营销事业部的部分职能。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斯柯达中国设立以后,上海大众斯柯达事业部仍然能够直接与斯柯达总部沟通,这让斯柯达的处境尴尬,并且没有达到范安德的预期目标,马克思的离职或许能够印证这一点。
现在,随着新总裁的上任,斯柯达中国究竟将如何调整自己和上海大众以及大众品牌的定位成为海夫曼面临的最大挑战。业内人士表示,在上海大众和斯柯达总部之间硬加一个斯柯达中国的管理模式,对于斯柯达的未来来讲可能并非是件好事,同时,随着大众中国对进口车的收权行动,斯柯达的独立运动也遭到来自大众的压力。
作为大众较早引入中国的欧洲品牌,斯柯达如何发展也将间接影响西亚特。这个诞生于西班牙的品牌也已经开始在中国寻找新的增长机会,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苏伟铭也曾经明确表示:“西亚特的定位低于大众。”
斯柯达如何调节与大众定位的关系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前两年,业内曾经流传一个消息:[FS:PAGE]大众对于斯柯达在中国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感到不满,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当时的斯柯达品牌形象与大众十分接近甚至高出一些。近两年得益于新产品的不断引入,大众才扭转了这一局面。
现在,斯柯达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海夫曼在担任斯柯达中国总裁的同时兼任大众中国副总裁,似乎暗示着与大众品牌之间的纠葛就此结束,但是对于一个已经进入中国5年的品牌来说,斯柯达的反思或许晚了一些,随着更多新晋品牌的加入,斯柯达如何在当前大势低迷的情况下取得突破,将是留给继任者的考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