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亚洲龙努力走“改革正道”
宏观环境:经济模式相对过时,人口逐步老龄化,不再是价格低廉的世界工厂,经济增速也降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低值;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有降低,但企业盈利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工业增速继续下探,但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渐增强; 制造业投资陷入全面深度调整,但是消费触底后开始稳步回升;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结构性通胀并未被有效遏制;一般贸易恢复弱势增长,加工贸易趋势性衰落特征更加突出;央行基本维持了偏松的货币投放力度,但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发展问题:产能过剩、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结构性通货膨胀和潜在金融风险等,是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的主要不利因素。汽车市场消费环境、交通等问题的影响,未来越来越多的限购城市也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压力。
未来预测: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从简单复制到创新的阵痛,这其中有几年成长可能会停止,而10年以后中国的增长将以创新为基础,增速将会加快。宏观经济总体稳定,消费者信心增强;汽车消费刚性需求依旧存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催生新的购车需求;消费升级促进汽车需求。2014年电动车、混合动力依旧会是车市看点。
南非:非洲长颈鹿遭遇多重打击
宏观环境:去年,南非这个非洲最大经济体表现欠佳,遭遇了经济增长放缓、本币急剧贬值、失业率居高不下、罢工此起彼伏等多重打击。不过,迄今,兰特贬值似乎并未在南非引发多高的通胀,但也无助于收窄其经常项目赤字。
发展问题:南非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更新换代,缺少熟练的劳动力以及面临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其工业发展潜力将会受到限制。
未来预测:南非是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出口瞄准整个非洲大陆,南非可以成为中国进入非洲市场的门户。然而,基础设施“瓶颈”却成为南非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南非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其原计划投入资金930亿美元,在未来15年内完成对道路、港口、煤矿开采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对中国商用车企来说是发展机遇。不过,这个计划已经被搁置。如果,南非经济潜力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或将导致其失效。
巴西:拉美鹦鹉面临“减肥”难题
宏观环境:巴西私人部门对经济形势持着浓厚的悲观情绪,金融市场还对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景信心不足。分析师将2014年通胀预期由6.01%调高至6.02%,2015年的通胀预期由5.60%提高至5.70%。官方数据显示,巴西2013年的通胀率为5.91%。
不过,巴西政府对这种悲观情绪不以为然,其认为市场普遍存在的信心低下实在有些“过分”,这会对巴西经济复苏造成阻碍。如果私人部门能够与政府“拧成一股绳”,今年巴西的经济增长甚至于有望达到4%。
发展问题:经济萎靡、税赋过重、税收体系复杂、官僚主义,外加车企遭遇劳动力成本增长,基础设施薄弱等投资壁垒;2014年,巴西新的安全法规将开始实施,新车必须强制配备安全气囊以及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未来预测:今年1月起,巴西税收开始小幅提升。到夏天,巴西税收将会回复到之前的水平;新安全法规也会阻碍汽车发展。
俄罗斯:北极熊坐下行滑梯
宏观环境:俄国经济在经历了10年的增长后出现停滞,其经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程度过高;因廉价劳动力时代结束,投资增长和生产效率提高双双乏力,提振经济动力消失,企业利润下滑明显,企业利润减少直接导致投资的锐减。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已进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
发展问题:俄国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的衰退,政府缩减投资和国家开支的计划对汽车市场将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预测:卢布贬值将导致俄罗斯汽车价格在2014年上涨。尽管俄罗斯生产的国产化水平在增长,但仍需大量进口零部件。展望2014年,多数预测均较为悲观。现任俄经济部长的阿列克谢·乌柳卡耶夫更加悲观,预计2014年的GDP增长不会超过1.4%,经济增长“大约在2025年之前不会超过2.5%至3%,然后从2026年起的后5年还要更低一些”,颓势将一直持续到2030年。
印度:南亚大象步履沉重
宏观环境:印度面临滞胀、贸易赤字严重及卢比大幅贬值。由于印度经济增长的停滞,过去一年半以来印度的汽车销售持续放缓,而同期的物价却在经济表现弱势的同时大幅提高。印度在这一个财年中有接近10年以来的最缓慢增长,而消费者物价通货膨胀率达到了约10%。由于触底反弹因素以及今年大选后新政府上台提升市场信心,可以预期2014年印度经济将会有所回升,不过考虑到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这头南亚大象明年前行的幅度恐将有限。
发展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远远落后服务业发展(建厂难题)。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落后严重影响外国投资在当地的发展(商用车机遇),这些都将制约印度经济在短期内有出色改观。
未来预测:与其他亚洲邻国不同,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国内需求推动,也因此,印度中产阶级的情绪将是决定印度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还是重新回到10%水平的关键。经济前景须有改善,通货膨胀率和汽车贷款利率须下降,否则汽车销售量不太可能在2014年有大幅的反弹。(文| 李 秋)【版权声明】:本文系《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独家稿件,版权为中国商报·汽车导报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