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车企亟需走出速度魔咒

时间:2014-12-22 15:23:10 来源: 作者:管宏业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人们再一次低估了中国车市的复杂与矛盾。前7个月的汽车产销数据出炉后,大多数合资车企销售过半后市看好,但不少二线品牌、本土车企却颓势明显,年初制定的“大跃进”式的增长目标已注定落空。

当市场结束了不正常的高速增长,车企也应该放慢不切实际的速度节奏。
 
  人们再一次低估了中国车市的复杂与矛盾。前7个月的汽车产销数据出炉后,大多数合资车企销售过半后市看好,但不少二线品牌、本土车企却颓势明显,年初制定的“大跃进”式的增长目标已注定落空。与汽车工业协会将全年销量目标由1500万辆提升至1600万辆的乐观利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不少车企无奈大幅下调销售目标。
  在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比亚迪上周宣布,将2010年产销目标由80万辆调整至60万辆,下调幅度达到25%。业内人士预计,比亚迪的做法绝不是孤本,其他下调目标的车企或许将很快跟进。

  好高骛远
 
  据统计,2010年至今时间过半,但超过六成以上的自主车企任务却未过半。按照年初各车企公布的预期目标,2010年中国车市预期销量总和将高达1800万辆。其中不少本土车企表现最为抢眼,销量增幅都是照翻番预计。年初时比亚迪制定的全年销售目标为80万辆,但半年过去后只完成了26.9万辆,完成率不足35%。正应了“爬得越高,跌得越狠”的俗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显露的不仅是车企尴尬,同时暴露出企业好高骛远的浮躁心态。
  当然,比亚迪不是惟一没有达标的车企,只不过由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过大而显得最为显眼。实际上,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自主品牌车企未能完成原定计划。特别是随着连续4个月环比销售下降,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调低目标,减少库存,只不过还未对外宣布而已。
  据统计,长城汽车今年目标是40万辆,但上半年只销售了12.2万辆,距离全年目标还有27万辆之遥,完成率不过30%,目标下挫已不可避免;江淮乘用车目标30万辆,但上半年仅完成10.53万辆,距离全年目标还差将近19万辆,此外,从4月份开始,江淮乘用车连续3个月下滑,其全年销售目标也将不得不调整;奇瑞上半年销售31万辆,完成全年目标的45%,此外,海马汽车、上汽乘用车、东风乘用车等大多数自主品牌也均未能达标半年线。
  这一结果无疑让年初那些踌躇满志的车企感到沮丧,相对于死扛着过高目标不松口的顽固派而言,那些下调销售目标的做法相对而言更加实际。一位自主品牌车企人士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高指标害死人,必须把目标降下来。如果不调整,整机厂、供应商、销售商整个产业链条就将面临断裂危险。”

  雪上加霜
 
  值得深思的是,放眼看去,远离半年线销量不达标的企业大多是自主品牌车企,而大多数合资企业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半程目标。应该说,正是自主品牌急于求成的心理,膨胀了心态,使企业失去了稳步发展的耐性,最终在复杂庞大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准确的自我定位。
  一定程度上,正是2009年汽车业狂飙猛进式的发展刺激了自主品牌的雄心,但时与境迁,进入2010年,市场情势与去年已经截然不同。从3月份开始,车市连续4个月环比下降,全行业库存也是连续多个月不断攀升,前高后低的市场趋势让汽车厂家对下半年车市绝不敢掉以轻心。
  展望后5个月车市,调整目标必将成为不少车企的最急迫的工作。对国内乘用车市场而言,2010年最好的发展时光已经过去,下半年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软着陆的汽车市场环境,让后5个月车市增加了更多变数。倘若不调整,大部分自主车企的年度目标将很难达成。此外,过高的排产计划对于经销商和供应商而言,在下半年通胀预期高攀的宏观经济下,也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促使自主品牌调低销量预期的另外一层因素来自于合资车企。从2010年开始,乘用车市场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合资产品下压不再是趋势,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威胁。以上海通用新赛欧所代表的合资品牌,对7万元以下市场的侵蚀,已经让本土品牌感到切肤之痛[FS:PAGE];另一方面,8万元以下的小排量车型在车市整体的比例不升反降,边缘化趋势更加明显。对于长于小排量、低价格的自主品牌而言,上述两点变化无疑都是雪上加霜式的打击。
  当天时地利都变得暂时不利于己,重新规划战略方向,调整销量目标与实际之间的平衡,这样的下调对自主品牌而言就显得及时而必需。

  速度魔咒
 
  对于近两年习惯了两位数以上增长方式的本土企业来说,一下子将速度降下来,肯定会感到不适应。细观近两年的产销曲线,自主品牌以高于跨国品牌的增长势头成为最显眼的板块。2009年,自主品牌首次超过日系品牌,成为国内市场份额最大的区间。可以说,没有速度,就没有自主品牌三分天下的今天。
  实际上,这种对速度的依赖不仅仅来自于追求更大市场份额和空间的冲动,更多也是来自于维持自身发展的无奈。与跨国品牌相比,大多数自主品牌盘踞在10万元以下区间市场,相比雅阁、凯美瑞等更高级别车型所赚取的丰厚利润,自主品牌只能保持一个温饱。并不算是秘密的事实是,某些5万元以下微车的单车利润竟然不足500元。
  这实际上再次暴露出自主品牌发展路径上的瓶颈:品牌力弱,就不得不依靠低价冲销量;一味低价,却又难以打造品牌。销量与利润,速度与品牌,总是陷于一种矛盾对立的恶性发展循环。
  当市场结束了不正常的高速增长,车企也应该放慢不切实际的速度节奏。下调目标,虽然面子上不好看,但却是正视事实的惟一正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