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召回对于车企来说,除了可能造成的品牌影响之外,也意味着负担大量的成本。
“召回”几乎成为了6月份的主题,通用、克莱斯勒、斯巴鲁、三菱和沃尔沃等多家企业都纷纷爆出汽车安全隐患,并宣布召回部分型号的汽车。
召回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对于消费者来说,一个好消息是:2004年开始实施的《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目前正在重新修改制定中,极有可能于年内出台;同时,《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新规或将由国家质检总局下设部门规章的级别,最终升格为国家行政法规或法律。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梵天顺部长向媒体透露了这一消息。
这一修改将使得中国汽车召回“有法可依”,也能够避免车企召回时对中国消费者区别对待,同时,由于厂家隐瞒真相的成本大大增加,今后厂家主动召回在中国将会越来越普遍。
必须“升级”
丰田召回给中国消费者普及了“召回”这个概念,一时间丰田召回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之一,不过消费者可能忽视了一件事情:尽管召回并不是好事,但却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
跨国车企目前在中国大都有过召回的记录,可是自主品牌却鲜有这样的做法,这样,一个问题就摆在了消费者面前:是自主品牌的产品质量更可靠吗?你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就目前来看,根据一份第三方咨询公司所做的2009年产品质量调查显示,自主品牌故障率居高不下,高达60%,而故障率最低的恰恰就是受召回影响最大的日系车。
因此,召回并不代表一个车企的产品不好,作为一个复杂的工业产品,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尤其现在车企很多采用模块化生产的办法,许多零部件是通用件,一旦某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大批量产品受到影响。 一旦出现这种问题,召回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不过召回对于车企来说,意味着负担大量的成本,如果法律法规不健全,召回就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那么必然会导致消费者面临很大的风险,中国目前的状况正是这样。
据了解,现行的《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于2004年3月12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布,并于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由于众多原因,这个现有规定对缺陷汽车召回的约束力度有限。对于汽车生产厂商而言,即使在缺陷汽车召回上不主动、隐瞒,按照规定,除必须重新召回、通报批评外,还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可是,最高仅仅3万元的处罚金额对企图隐瞒缺陷的汽车制造商而言,只是“小菜一碟”。如此轻描淡写的罚款力度自然难以体现法规的威慑力。
车企的违法成本太低,同时,由于消费者对召回还没有形成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因此,召回会被认为产品质量有问题,损伤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导致部分车企在中国召回动力不足。
对召回管理规定进行调整和升级已经十分必要,据了解,这一召回新规有望年内出台。
他山之石
中国的汽车召回事件近年来虽然不断增多,但无论是召回规模还是处罚力度都远远不及发达国家。
以汽车召回事件为例,虽然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加大了在国内汽车销售的召回力度,但与国际市场相比力度仍然不够。据统计,去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万辆,而召回汽车只有136.482万辆,不足2%,而美国则高达10%。
其处罚力度与国际市场相比也仍然不够。在美国,这一标准是1500万美元,如果厂家隐瞒严重质量缺陷及真相的,其负责人可能被判处15年的刑期,厂家可能被罚款1500万至上亿美元,按照日本的相关法案,处罚额可能由100万日元升至2亿日元。
“正在制定中的汽车召回新规将加大对违规汽车生产厂商的处罚力度,但是不一定会仿效美国设置上千万美元最高处罚限额的办法。”梵天顺说,“新规很可能会套用公式,按照召回汽车的数量、影响程度[FS:PAGE]等来处罚车企。”
梵天顺部长认为,如果按照这种公式的处罚方式,诸如丰田850万辆规模的汽车召回事件,罚金甚至可能超出美国政府开出的1600万美元。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带来很多的启发,中国召回管理规定由部门法规上升为法律或者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将带来很大的改变。
影响了谁?
召回制度的修改,最终会带来什么影响?谁又会受影响更大?
汽车作为一个上下游产业链极长的产业,环节越多就意味着出现问题的风险越大。因此对零部件的控制就十分重要,丰田召回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刹车,其他车企召回大也都是一个小小的零部件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引起的。
因此,修改后的中国召回法规将使得车企更加重视这方面出现问题的可能,对于车企的零部件体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需要与法规“同步升级”。
对于车企来说,由于隐瞒真相面临的处罚更加严厉,因此,今后将大大增强召回的主动性,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召回事件会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也将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事物。对于自主车企来说,则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跨国车企一方面问题较少,另一方面对召回也十分熟悉,自主品牌车企今后召回的可能会大大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主品牌应努力自我提升,质量关乎品牌,更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
尽管对车企来说,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提升自己,对于消费者来说,召回管理规定的修改则是一件好事,不仅今后产品更有保障,同时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召回管理规定升级,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车业格局的变化——强者愈强,弱者若不尽快调整,则有可能愈来愈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