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和比亚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未来的合资将有可能围绕着新能源技术展开。
一切与电动车相关的上下游行业都迅速火爆起来。
在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出台之后,政府对电动车的偏好显露无遗,这让众多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看好中国未来电动车市场的潜力,而最为看好的一个行业便是电池。
日前,备受关注的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的首款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已经确定,预计于2013年上市的合资车型电池将采用与比亚迪E6一样的铁电池。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车型的电池将采用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绿色之芯”ET-Power铁电池,沿用电动汽车e6的动力系统。
戴姆勒之所以能够“屈尊”与比亚迪合资,业内人士猜测正是因为看好其电池技术。在电池上获益的不仅有比亚迪一家,许多整车和零部件企业都纷纷进军这一行业。
引爆电池业
电池行业的热度已经越来越高,众多企业的积极投入推高了这种热情。
日前,美国江森自控公司表示,公司计划于2015年在中国实现年产汽车用铅酸电池3000万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据悉,江森自控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一家工厂。但是,江森自控还计划在中国再建另外4家新工厂。其中,第二家工厂正在建设之中,第三家正处选址当中,而其余两家则在计划当中。
该公司电源解决方案部负责人Alex Molinaroli表示:“除了上述4家工厂,我们计划几年之后在中国一年增加一家工厂。”
除了零部件企业布局之外,许多整车厂家也跃跃欲试,东风悦达起亚董事长陈云华透露,悦达集团正在与一家韩国企业和香港企业接触,“准备生产最为先进的电池”。
各大证券公司分析师也都看好这一产业的前景,“毫无疑问,现在就是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的时机,今年其中的一些股票一定会有表现的机会。”中信证券分析师李立表示。日本野村证券分析师也表示:“对于中国市场,我们看好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投资机会。”野村证券认为未来3至5年,镍氢电池HEV仍将是新能源车的主流,HEV将和PHEV、EV共存10年左右。而在3至5年之后,随着磷酸铁锂成品率提升带来电池成本的下降以及全国充电站网络的逐步建立,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要动力的PHEV、EV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池业如此火爆的原因是,电动车已经成为今后汽车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日前中国政府出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电动车的补贴额度大大高于混合动力车型,政策的指向性已经十分明显,电动车瞬间成为了一个“香饽饽”,在比亚迪和奔驰宣布合资之后,宝马也在一次活动中表示,正在与合资伙伴讨论合资研发生产电动车,同时宝马Mini e也即将在中国开展路试。不仅如此,大众的新能源战略也已经明显向电动车倾斜,这一切都在助推电池业的升温。
障碍也重重
电池产业尽管蕴藏着极大的机遇,但同样面临的挑战和障碍也不容忽视。
电池的能量密度仍然是一个大挑战,目前的电池能量密度还远不及汽油,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整个行业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另外,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动力系统部总监税方指出,在应用过程中将单体电池集成起来,如何保证电池的一致性是目前最关键的因素。而影响电池一致性的因素中,很大程度是受到原材料的品质。由于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生产厂商其制造设备及制备工艺都不成熟,产品品质容易出现波动,使得电池产品的一致性受到影响。因此,动力电池想要在短期内大规模商业化还不现实。
其次,尽管现在电池生产商有很多,但是能够与整车企业合作进行测试的,还只是少数。而电池要应用在汽车上,其安全性十分重要,目前宝马Mini e就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大规模路试,在美国就有500辆在进行测试,测试的时间长达半年,这还只是在一个国家。由此可[FS:PAGE]见,中国的电池安全如何应用在汽车上并且能够经受住测验仍然是一个关键。就拿目前炙手可热的比亚迪来说,目前比亚迪e6出租车在深圳投入运行,但是有业内人士透露,出租车司机不敢驾驶这些车辆,目前司机大都是比亚迪自己的员工。不管这一消息是真是假,至少表明了业内对于比亚迪电池安全性的担心。
再次,电池的充电、回收也是一个难题。三星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龚炯表示,中国发展电动车最大的困难在于用户充电,不像欧美居民有独家车库可以使用。充电方式的解决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最近美国的Better Place公司与日本横滨签署了一项协议,将电池充好电后可以循环回收,用户不需要为电池承担成本。
在中国,目前电网公司也已开始进行尝试。国家电网公司未来将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设首批充电站,成为“示范运行”的纯电动汽车补充电力的基站;服务对象不仅仅是纯电动公交车,还包括未来商业化前景更大的纯电动轿车。南方电网公司已经在深圳市投入了约3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建设电动车充电站的项目;大力支持电动车项目的发展,提出要做国内第一个“充电城市”。但这种模式面临着产业化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一些专家建议“市场中形成产业同盟”,即一家做汽车的企业和一家做电池的企业结合起来,协同合作。
合资新模式
面临着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独立解决并不现实,合资合作成为今后的主流。奔驰和比亚迪的合资提供了一种合资模式的新思维。
尽管比亚迪同样是整车生产企业,但是其被看重的原因仍然是电池。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这仍然是整车企业与电池生产商之间的合作。就在奔驰和比亚迪签订备忘录时,就有消息称,双方合作由奔驰提供车身技术,比亚迪提供电池技术,但奔驰总裁蔡澈并没有确认这一消息。但是,就二者希望能够在2013年推出电动车产品来看,留给双方的时间并不多,各自从擅长的领域入手是现实的解决方案。
因此,从整车企业和电池供应商合作角度来看,目前全球范围内展开这种合作的企业非常多,不过像奔驰和比亚迪这样成立一个合资研发机构,并且共同创立新品牌推出电动车的企业,还是头一家。
尽管奔驰和比亚迪的合资有着二者的特殊性,但是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未来的合资将有可能围绕着新能源技术展开。
新能源时代可能还有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到来,但是由它所引起的行业格局之变已经一步步展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