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难解新能源产业化瓶颈

时间:2014-12-22 15:23:21 来源: 作者:张 敏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在几经推迟后,传说中的新能源车推广新政终于将在月底前尘埃落定。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弱势,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在几经推迟后,传说中的新能源车推广新政终于将在月底前尘埃落定。
  在目前所曝光的国家鼓励个人购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案中,政府对不可外接充电的混合动力车型,补贴金额统一为3000元。而“插电式电动车”和“纯电动车”,最高补贴金额将达到6万元。同时所有1.6L以下,满足《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第三阶段限值》的车型也将享受3000元补贴。
  据了解,此项补贴方案将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和武汉等5个城市进行试运行,短期内不会扩大到全国范围。这与各个车企所期望的补贴范围显然有所差距。事实上,早在政府出台支持政策之前,国内电动车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了。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宣称获得纯电动轿车技术的整车企业已超过40家,数量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尽管有新能源补贴的助推,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弱势,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跨国抢先机
 
  尽管有政策补贴的助推,但由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缺失,新能源产业化仍存发展瓶颈。“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没有产业化基础,以现在的能力很难达到2011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的比重达到5%的目标。”工信部工业司协调处李万里表示。
  政策的推动和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得各个车企与零部件纷纷抢滩国内新能源市场。
  日前,一则来自德国大陆集团新闻通稿表示,该公司针对电动车的电机产品已经成功完成了从实验室研发和测试应用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的步骤,在德国投产在即。尽管本报记者在致电大陆集团中国公关负责人时,该人士并未给出此项技术服务于中国市场的具体日期,但开发用于混合动力及电动车模块化系统的部件功率电子模块,大陆集团将计划于2010年在中国实现本土化。
  知名零部件巨头博世也在中国新能源领域展开布局。博世的混合动力技术将于2010年实现批量生产。“开发未来的电动车将成为博世在中国的主要任务之一。”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彭德园表示。
  在商用车新能源领域,一些跨国汽车零部件巨头已经尝到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甜头。在科技部推广的“十城千辆”工程中,一些整车企业为了走捷径,选择了与技术相对成熟的跨国零部件供应商合作。对此,业内不少人表示担忧。还有企业负责人尖锐地指出:“国家的财政补贴,没有扶持自己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却成全了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
  据了解,目前几乎所有具备一定实力的海外混合动力系统、电池和电机供应商都已经来中国开拓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太有吸引力了。”一位跨国零部件国内销售经理表示。“现在做的工作主要是开拓客户,树立品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起步,谁能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占有更大市场份额。”

  自主遇瓶颈
 
  事实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上市,整车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却鲜有国内零部件企业宣称其为新能源汽车配套的零部件产品的研发设计取得成效。
  在中国汽车市场,以电池业起家的比亚迪一直彰显着国内纯电动车的领跑者的姿态,与此同时,江淮、奇瑞、长城,海马等国产自主品牌也纷纷发力新能源汽车领域。但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缺失确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的自主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在零部件上如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电机驱动控制等采取了外购方式。
  据了解,在提升传统燃料汽车性能方面,奇瑞汽车选择了与伊顿公司合作,下半年将推出搭载机械增压发动机的瑞虎等3款新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国外的技术相比,实际上仍然有差[FS:PAGE]距。”目前中国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动力电池的隔膜,生产隔膜的技术和装备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对于国内车企而言,没有国内新能源车零部件体系的成长,中国的低成本新能源车的竞争力自然难以健康成长。而关键部件的产业化、基础原材料的国产化,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和瓶颈所在。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传动模块,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被国际巨头垄断,尽管国内有企业在研发,但很难达到整车厂要求。
  在补贴政策下,对外采购、整合资源、生产产品的传统客车制造流程已经成为理所当然,企业不具备进行核心零部件技术开发的动力,而本土零部件厂家因为起步较迟,技术上差距较大,又无法获得国家财政补贴的缘故,无法和国外核心零部件厂商竞争,只能将国内新能源客车核心零部件份额拱手让人。
  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在后面。新能源客车由于国外在操控系统核心技术方面的不开放,不仅导致维修周期过长,而且也带来安全隐患。
  谁能保证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在国内乘用车身上呢?

  破局之道
 
  有效防止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走上传统汽车核心零部件缺失的老路,确保国内企业能掌握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是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新能源汽车涉及到发动机技术、材料技术、机械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全面变革,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的实施也使汽车零件产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应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提前布局,积极地研发适应电动汽车的零部件。
  以万向集团为例,它们把新能源汽车配套业务视作未来的战略核心,未来将不断加大投入,重点进行发展。还通过决议,拟在2010-2012年共投入2亿元,对电动汽车电机和电控系统产品进行研发、试验、生产线投资及小批量生产。
  除了万向外,还有其他国内零部件企业看到了新能源是机会。于是大把投钱、各自为战,成为国内新能源零部件研发的另外一种现象,以电池为例,投资上亿元的电池企业居然能达20多家。而相关专家认为,在政府层面资金支持上弱于整车厂家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分散研发投资,并不利于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有效利用政策引导,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联合起来,增大基础研究的投资规模,加快产品技术水平的进步,成为突破核心零部件技术困扰的途径。
  “在新能源汽车产品补贴上,要将新能源核心零部件自主率作为一个考核标准,适当加大对此类产品的补贴力度。”行业人士表示,这对于加大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研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