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指数再次上扬,国内车企的成本、盈利空间又将遭受盘剥挤压。
4月份经济数据揭晓后,国内统计机构长出了一口气。虽然CPI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上涨,但庆幸的是被控制在了3%的红线内。但也有分析人士质疑,国内经济的真实通胀水平,或许已经超出了CPI所能反映的界限。
据了解,4月份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已同比上涨6.8%,未来一段时间内或许都将高位运行。瑞士信贷银行更是认为:“中国几乎所有商品价格都在上涨,预计年底通胀率将达到5%。”种种迹象表明,通胀正成为中国经济下半年最大的担忧。
国内汽车业已率先体会到通胀带来的压力。虽然4月份汽车产销依然同比增长,但环比却出现了10%的下降。相比车市放缓,对车企来说更突出的难题是: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一涨再涨,一方面是库存已经超过百万辆大关,降价促销的大战又一触即发,车企的盈利空间正遭受层层盘剥挤压。
通胀压力迫在眉睫
虽然统计部门更喜欢拿柴米油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商品作为判断依据,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支柱消费类产业的汽车业,所面临着来通胀压力甚至更大。
“通胀有可能成为今年汽车行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中信证券汽车分析师李春波告诉记者,严格来说,不足3%的CPI涨幅还谈不上是通胀,但由于汽车产业链涵盖广泛,任何上下游价格的不稳定,都很可能带来汽车价格的巨大起伏。
从去年年底至今,钢材价格已连续上涨近6个月,在去年多次提交的高位基础上,当前钢材价格涨幅也在10%以上。根据钢铁行业分析师的判断,钢材价格仍将继续上涨。而行业公认,钢价上涨对商用车毛利率影响较大,大体上钢材价格上涨10%将拉低商用车毛利率一个百分点。
随着钢价、油价等基础物资上涨,已经带动了一系列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从去年年初至现在,车用玻璃价格飙升近300%。从每吨1000元上涨到到每吨3800元。国内最大的汽车玻璃出口企业信义玻璃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他们的毛利率已经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这还远不是顶点,随着各种原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预计汽车用玻璃还会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除了通胀,另外一层因素也让汽车老总坐卧不安。随着经济过热迹象渐生以及年初至今央行已经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分析机构预测央行今年加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倘若如此,加息将影响到车企的融资成本。加息实际上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并加大了汽车企业的资金缺口,在通胀压力趋强的情势下,这对资金密集型的汽车业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不论是生产、采购还是融资,涵盖汽车产业整个链条的成本已经出现了全盘上涨的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汽车价格的不断下降。根据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对全国36个大中城市监测数据显示,全国汽车市场价格总体继续小幅走低,国产汽车价格连续两月环比下降,4月份国产汽车价格环比下降0.21%,其中乘用车价格环比降幅最大,达到0.36%。
车价下降已经成为消费者多年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什么都涨价,只有汽车一直在降价”,这一车界独有的现象似乎很难得以改变。正因为此,厂家很难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毕竟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谁也不敢冒着丢失消费者的风险而率先涨价。成本不会降,车价不能涨,处于夹缝中的汽车企业的日子不好过。
车企盈利前高后底
虽然通胀、加息“大敌当前”,但从刚刚发布的一季度车企经营数据来看,在2010年的前3个月,国内车企业绩相当喜人。
2010年一季度,17家行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662.04亿元,同比增长89%。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04.89,高出上年同期199.39。从各大车企已经公布的一季报中,甚至很难找到净利润增幅没有翻番的车企。
[FS:PAGE] 虽然一季度形势喜人,但在通胀预期和刺激消费政策力度减弱的背景下,车企面临的难题开始逐个浮现:库存增加、价格战在即,都说好花不常开,在创下历史最高的盈利记录后,国内车企高利润状况还能持续多久?
对此国内多家分析机构认为,一、二季度可能是今年内汽车业利润增幅的高点,到下半年或者四季度,汽车企业的毛利率可能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
乐观人士更表示,从利润上看,汽车行业的利润二季度依然有可能创新高。汽车行业分析师孙木子认为,国内车企盈利将随着通胀压力加大而逐渐收窄,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呈现下滑的态势。也就是说,通胀与车企盈利间会有一个小的时间差。虽然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幅在逐渐放大,但PPI的传导有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差,因此车企二季度盈利还暂时不会遭受CPI和PPI高涨影响。
除了受宏观经济影响外,车市本身也难以长时间支撑高位盈利空间。一位车企从业人士表示,今年一季度利润翻番有其特定原因,很大程度得益于去年销量飙升的利好。去年在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引导下,被抑制的需求迸发出来,直到今年一季度,市场上都出现了大面积供不应求的局面,车企几乎不必降价促销就能卖好车,也因此推动车企盈利水平提高。
相比去年车市高达46%的销售增幅,今年乐观估计也就在20%左右,特别是在购置税优惠政策缩水后,车企库存增加车价松动,车企利润也随之从高峰逐渐下滑,年度车企盈利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张。
挑战更加复杂严峻
虽然盈利大幅收窄的预期让人难以接受,但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近期出现的成本上升、通胀压迫的难题并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成本上涨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不同企业能否顺利过关,关键在于成本消化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平时没有形成自己的成本优势、管理优势的企业,或许会遭遇困境。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告诉记者,在经济调整的关键时候,成本控制能力与抵御风险能力可以看出企业实力的差别。目前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很普遍的事,每个企业都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作为核心业务。如果企业不能在开发、采购、制造、信息、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在经济起伏时成本差异的后果会显示出来。
企业类型不同,感受到的压力大小也会不同。一位车企从业人士告诉记者,风浪来袭,肯定是那些底子薄的小企业受影响大,“这些企业成本控制力比较弱,企业规模没上去,在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达不到量的优势,寻找不到成本消化的途径,就会影响生存。”此外,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相同压力下,轿车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小点,商用车企受到的冲击也会更大一些。
通胀、加息以及可能性很大的人民币升值,将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次,都反映出宏观经济下半年调整的力度将更深更广,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复杂严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