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跨国车企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也让中国车市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
在全球金融危机减弱以及市场需求提振的共同作用下,刚刚出炉的各跨国车企一季度业绩出现回暖迹象,而并不算是巧合的是,这些刚刚摆脱病体的跨国巨头,最先想到的就是加大对中国投资,提升中国在全球战略布局的力度和分量。
北京车展前后,包括大众、本田在内的诸多跨国车企纷纷表示,加大对华投资,扩大产能并上调销售预期。这不难理解,中国市场以其庞大的容量与潜能,早已是各大品牌最青睐的掘金之地,同时也成为左右这些车企竞争前景的生命线。
与以往不同的是,面对国际汽车品牌咄咄逼人的攻势,本土汽车企业毫不畏惧,从它们已经公布的产品战略与海外图谋来看,其声势丝毫不输于国际品牌,国内汽车市场将迎来一场更加激烈的华洋之争。
全球车企重金压境
在北京车展前后,主流国际汽车企业陆续披露了今年一季度业绩数据。数据显示,大众、现代、本田销量、利润均同比升高,其中现代汽车最为抢眼,一季度净利润高达1.13兆韩元,与去年同期的2250亿韩元相比增长了近4倍,大众也实现利润8.48亿欧元,同比增长近两倍;而通用、福特、戴姆勒则终于走出亏损阴影,其中福特的盈利状况超出行业预期,一季度福特利润达到2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亏损14亿美元。
毫无疑问,飘红的数据给了这些跨国企业重磅开拓中国市场的信心和资金来源。在前不久的访华期间,大众汽车董事长文德恩宣布,将在此前承诺向中国投资44亿欧元的基础上,再追加投资16亿欧元,用于两个新工厂的建设和其他项目。这样一来,未来3年内,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新投资总额将达到60亿欧元。通过超大手笔投资,大众期望实现年销超过200万辆的目标,以此保持在中国的领先地位。
无独有偶,也是在北京车展期间,首次在华公开亮相的本田汽车社长伊东孝绅也向记者表示,重新调整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市场影响过于严重的判断,尽快加快生产能力的扩展,使整个生产的规模能够跟上市场的需要。伊东孝绅透露:“本田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东风本田第二工厂已经动工,而广汽本田也正在考虑扩大产能。”
事实上,大众、本田所代表的绝不是个案,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已经表示,将加大对华投资,谋取更大的份额。据了解,北京现代已经着手为第三工厂立项,建成后3个工厂的产能将超过100万辆;宝马则投资7.45亿美元建设第二家工厂,在2012年投产后产能提升至10万辆,而长期来看,宝马期望在华的产能在现有基础上提升7倍以上,达到30万辆;在完成对历史遗留BBDC的处理后,北京奔驰则希望在去年销售7万辆之后,今年力争突破10万辆目标。
本土品牌拒当配角
在跨国车企重金压境图谋更大市场份额的情势下,本土车企却越战越勇,包括长安、奇瑞、吉利,纷纷发布各自的产品或品牌战略,点燃了人们对本土企业更大的期望。
就在北京车展期间,本土车企向公众展示了有史以来实力最强的自主阵容。不同于过去的“陪衬”角色,自主品牌成为最受关注的亮点,无论是展出的车型、技术,还是对于品牌愿景的规划,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完成了一连串海外收购的吉利汽车,车展规模居于自主品牌前列,甚至不输于跨国汽车集团,更具看点的是,吉利旗下三大品牌帝豪、英伦、全球鹰,所展出的车型摆脱了之前一味的仿造和copy,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和风格;奇瑞汽车重金聘请世界足球先生代言,虽然结果未卜,但也显示自主品牌进军海外的野心和气魄……在国内车市利好的东风推动下,自主品牌车企纷纷亮剑,努力实现从低端向中高级市场的转型,自主与跨国的碰撞,将在此后来得更加猛烈。
对于自主品牌近几年来的巨大变化,业[FS:PAGE]内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的自主品牌已经渡过10年前加入WTO时艰难起步的创业期,从上汽、吉利、北汽等本土车企的海外收购可以看出,,国内汽车自主品牌正在由过去的学习、防御阶段转为出击、抗衡阶段,逐步跻身于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
另一方面,运筹帷幄的本土汽车企业们纷纷把新能源汽车视为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日前表示,长安已经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制定了长远的目标和规划。到2015年,长安将打造22款新能源汽车,并使新能源汽车销售占长安汽车总销售15-20%。到2020年,长安的新能源汽车将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势。与此同时,奇瑞与世界领先的电动车基础设施方案提供者Better Place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奇瑞将与Better Place联合开发量产型可更换电池的电动汽车应用方案,加速奇瑞新能源汽车民用化进程。
市场呼唤领军车企
即使最是矜持的参与者,面对中国庞大并且乐观的的市场容量也会兴奋起来。“中国市场1%的份额,就足以支撑一个汽车厂。”前不久来华参加车展的戴姆勒集团董事长蔡澈这样告诉记者。而著名咨询公司科尔尼则认为,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变化与发展为大多数全球的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全球几乎所有主流汽车制造商都已经进入本地化生产,每个参与者面临的竞争也将是空前激烈。对于刚刚走出创业期,期望向上发展的本土汽车企业来说,在享受车市红利的同时,更应“居大思危”,面对跨国车企改变策略,产品下压后贴身肉搏。
虽然北京车展上自主品牌展车数量空前,约占所有展车数量的1/4,但客观评价,在品牌、品质上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不容乐观。在去年的汽车销量中,虽然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4%,但分析来看,占据相当比重的是技术含量、附加值都处于市场低端的微型车,而在主流10万元以上乘用车市场,本土品牌所占比重则凤毛麟角。如此看来,尽管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最具成长性的汽车市场,但这个市场的主流还不是本土品牌。
实际上,即使是国外评论也没有怀疑过,未来中国会出现起码1至2家拥有强大品牌与技术,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竞争力的本土汽车企业。就像大众对于德国,丰田对于日本,福特对于美国的意义一样,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品质与实力。只有拥有这样的企业,中国也才算能真正称为汽车强国,而不仅仅是市场大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