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不能尽快规范完善电动车配套标准,所有关于电动车的努力将大打折扣。
不久前,日本4家车企共同成立电动汽车充电协会,意在打造全球电动车充电标准,中国作为电动车生产大国会无动于衷么?
所谓“一流企业订标准,三流企业卖产品”,标准之争其实是市场之争。谁掌握了标准,就意味着谁能够率先拿到市场的入场券,甚至成为行业的定义者。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国内的充电站建设虽然刚刚起步,却已经呈现出规划无序、一哄而上的乱象。由于国内尚未出台充电站相关产业化标准和政策,各方利益巨头们各行其是自说自话。业内专家警示,倘若不能尽快规范完善充电标准和规格,我国的电动车产业化努力将大打折扣。
国内车企集体“触电”
毫不意外,随着低碳、环保政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能源汽车正在摆脱汽车产业本身的局限,掀起一场基于低碳经济的技术革命。据记者调查,今年几乎每家整车企业都将在低碳、节能、减排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举措,其中超过60%的企业在年初战略中均有所涉及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规划,这其中又以自主品牌最为活跃。
据统计,包括奇瑞、长安、比亚迪、长城、力帆等,今年均有电动车上市计划。其中,长安汽车将在刚刚上市不久的奔奔Mini基础上,推出纯电动版车。在Mini重庆上市现场,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对本报记者表示,长安汽车在2012年前将率先实现所有自主品牌产品弱度混合动力,到2020年长安的纯电动汽车将争取达到5%的比例。
对上海汽车来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希望扮演后发制人的角色。上汽计划到2012年,节油50%以上的荣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将批量上市,此外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也将推向市场。率先起跑的福田汽车则制定了更加宏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福田汽车党委副书记赵景光表示:“到2020年,福田汽车计划销售新能源汽车70万辆至80万辆,占总销量的20%。”
虽然自主品牌对新能源汽车群情高亢,但即使按照罗兰·贝格公司最乐观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新能源动力车的市场份额也只能达到15%。更关键的是,罗兰·贝格毫不客气地指出,目前电动车推广,最亟需解决的是行业标准问题。
疯狂“圈地”竞争无序
随着电动车电池成本与续航力之类的技术难关不断攻克,目前横亘在电动车大规模普及面前最大问题已成为配套设施的缺失。不少汽车界人士在与记者交流过程中都谈到,只有加大对配套设施的建设,新能源汽车才有可能得到大发展。而眼下的情形是,不仅电动车的基建配套缺乏统一化,在最基本的电动车充电装置研发和标准设立上,由于国内电力、石化巨头利益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方向,给电动车发展和普及蒙上一层阴影。
充电站建设,电力巨头当然一马当先。据统计,目前国家电网已建成首家可满足各类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站,今年还将在27个城市建立75座充电站和6209个充电桩。此外,南方电网也已经在深圳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将为明年的大运会提供服务。
石化巨头当然不甘于让出现有的垄断优势,与国家电网在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上的资源优势相比,中石化在全国拥有近3万家加油站,而目前一个加油站用地报价就达数千万以上,在加油站的基础上升级或更换成电动汽车充电站,中石化无疑具有“地主”优势。
毫无疑问,电力、石化两大巨头间的直接碰撞已经展开。
不久前,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与具有政府背景的北京首科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将中石化旗下加油、加气站改建成加油充电综合站;中石油则是走地方路线,积极与地方政府接触,提出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想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10个城市计划、在建和已建成电动车充电站(桩)的累计投资已超过3亿元。
看[FS:PAGE]来,汽车技术的革新升级带来的是又一轮利益切割与分配,具有电力资源垄断优势的电企当然没有理由放弃这一新兴市场。
强烈呼吁国标先行
尽管石化、电力巨头争抢充电站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到目前为止超过3亿元投资的全国近万根充电柱,竟然处于一种模式、标准完全不兼容的状态。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电动汽车生产阵营因不同的充电模式正形成两大门派。包括一汽、上汽、长安等国内10家整车企业在内成立的电动汽车产业联盟,执行插电式纯电动车的商业标准和模式。而中海油、中国普天等能源巨头成立“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推进联盟”,力图扩大换电池模式的影响力。
即使同是电池充电模式,由于各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和电池的技术标准都不尽相同。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充电站各项建设的标准也会自然不同。业内人士担忧,虽然各大央企都很积极,但由于政府并未出台任何电动汽车和充电站建设标准,无序竞争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与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乱象相比,日本汽车巨头间对手的携手合作或许是一个值得效仿的先例。不久前,包括丰田、日产、三菱汽车和富士重工4家汽车制造商共同成立电动汽车充电协会。该协会已经包括158个单位,共涉及电力、物流、零售等多家公司。业内人士分析,在电动车大规模商业化普及的前夕,曾经各自为战的日系汽车企业通过携手,共同打造电动车配套设置的联合舰队,从而保证日系汽车企业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
国内这种电动车配套设施建设一哄而上、充电标准不统一的乱象,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希望由国家牵头成立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委员会,制定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并尽快确定统一的关键零部件产业标准。看来能否落实哥本哈根低碳承诺,保证电动车规范有序发展,规范统一的关键零部件和产业配套标准必须先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