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两会”上,政府该如何处理好“汽车社会”来临后出现的新挑战,成为业界热烈讨论的议题。
“两会”期间,相关房价、教改、收入等在内的民生类话题成为本届“两会”新的热点。汽车界内,民生话题同样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中国汽车迈上全球产销第一台阶,汽车越来越普及进入家庭后,政府该如何处理好“汽车社会”来临后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成为业界热烈讨论的议题。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用车环境质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用车质量究竟如何,不仅反映出汽车社会的成熟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汽车社会越成熟到位,汽车产业亦繁荣兴旺,反之将成为阻碍。在构建成熟汽车社会的过程中,政府应对汽车社会的执政能力亟待提高。
执政缺位 汽车社会“添堵”
2009年,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强有力的拉动下,国内汽车产销节节攀升,类似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已经基本成为离不开车轮的“汽车社会”。然而,四轮驱动的“汽车社会”在带给人们驾乘乐趣的同时,也一并捆绑了城市拥堵、停车烦恼、油价上涨、环境污染等新的担忧和烦恼。特别是生活在北京的市民,更是不得不接受“天天首堵,偶尔首都”这样的窘境。一方面这是由于部分城市短时期内跑步进入“汽车社会”后,城市硬件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带来的不适应,另一反面则是相关职能部门不作为或措施无力所致。
到去年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刷新国内城市机动车之最。不少人因此认为,北京“首堵”,机动车太多是罪魁祸首。然而横向对比国外,人们就会发现这条论据根本站不住脚。类似东京、纽约、巴黎这样的大城市,面积并没有摊大饼似的北京那么大,机动车保有量却远较北京为多,但在这些城市却很少发现全城瘫痪式的堵车。业内人士指出,相关政府部门从计划经济遗留下的种种惯性思维以及不作为,很大程度上给汽车社会“添堵”。
不仅是拥堵,在“汽车社会”的来临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发现由于规划不到位出现的不和谐声音。不少到过北京的外地人,都会对这样的怪现状感到不可理喻:泱泱一条十里长街,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左转弯的路口;类似西单、王府井这样的核心商业区,竟然没有方便市民使用的大型停车场;许多新修的居民小区更是只见楼盘不见路,城市规划严重滞后……实际上,在北京出现的这些问题,只是政府应对汽车社会不力的一个缩影,在上海、广州甚至不少二三级城市,居民的烦恼、出现的问题丝毫不比北京少。
优化配置 呼唤政府作为
其实,目前中国在步入“汽车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绝不仅仅是增量猛、数量多的问题,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的汽车文化、用车观念、交通系统等与成熟“汽车社会”相比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而这很大程度上需要都有赖于政府拿出最可行的办法。倘若不能协调处理好人、车、社会的共融,恐怕还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曾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汽车已经进入了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快速增长阶段,“汽车社会”正向我们走来。为使大众汽车消费产生好的效果,首先应发挥市场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完全靠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而短期适应性的政策调整不足以应对“汽车社会”将面临的全局性问题,必须从长期和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和制定发展战略。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来看,“汽车社会”到来后,城市扩张才真正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对石油的大量消耗和环保的压力,以及车与人的矛盾随之也会日益凸现。本届“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建言,我们应借鉴已经历“汽车社会”国家的成熟经验,对于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挑战,尽[FS:PAGE]早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变被动为主动。
或许丰田汽车的发展观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从2007年开始,丰田在不同场合强调“三个可持续发展”,包括产品、生产工作以及公益活动,丰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实质上也是为创造更和谐汽车社会的应对举措。企业尚且如此,政府更应该将搭建成熟美好的汽车社会作为不可推卸的使命,只有政企合力创造汽车社会健康发展的环境,汽车产业本身也才能健康发展。
今年“两会”上,李书福对汽车社会到来后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提出期望。李书福从“决策层、能源环境承受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市场竞争”四大方面提出了如何应对汽车社会到来的应对之策,更专业的政策调研、更全面的资源环境通盘考虑、更加旗帜鲜明的公共交通优先策略以及更加开放的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是李书福提案中的要点。这些建议,对于我们如何应对汽车社会的到来,如何解决汽车社会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