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的品质经营之道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李峰 总裁
我认为中国汽车业要戒浮躁,要沉下心来做品质,这是后来居上的韩国汽车给我们的启示。落后生一定不要照着班上前三名去学,那你会累死的,人家保持上课就保持前三名,你天天不睡觉,做死了也不会到前三名。中国汽车工业10万块以下的汽车市场要拿下,高技术先放掉。
当前,自主品牌面临的问题是既要保持销量,同时要保证不亏损,现在我们定价定不上去,定上去没人买,原因还是品质问题,我们既要保持低成本又不能降低质量,又要抵御外资品牌的下探,这个压力非常大。
自主品牌要研究什么?第一步就要研究生产技术。
然后是环境、资源、经营者、战略体系的整合。后来居上的现代起亚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现在起亚已经成为北汽学习的榜样。培养品质专家,公司内部设立品质大学,我们要设的都是MBA,我们要设都是什么样的大学?都是贴天而没有落地的,人家是怎么干的,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最后,产品基石加上服务提升,最终才能成为品牌品质的标杆。
技术、品质国际化
奇瑞汽车工程技术研发院 陆惟一 总工程师
中国汽车的品牌就是经过前面十几年的发展,现在逐步开始摆脱了简单的非科学化的开发。很多企业包括奇瑞在内,需要大幅度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竞争力。这个品牌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形成的。我们首先就是要在品质、在基础上做扎实了,然后逐渐来提高自主品牌在客户中的印象。
以前自主品牌注重的是如何造车,我们这个团队加入奇瑞以后进行一个很大的转变。以前大家都有一个错误的印象,你从福特过来,你从通用过来,是不是在技术上帮助企业提升一把?我的观点更重要的就是在造车的文化,帮助企业建立体系、建立流程。
一个产品光靠研发是不行的,所以公司要有一个完整的营销体系,研发、采购、制造、质量、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在同一个体系之内,遵循行业造车规律。典型的例子是财务体系的建设,从福特到奇瑞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是,研发财务的运算、推测一开始不完整,我们过去两三天中把它建起来了。保证这些功能职能部门在同一个体系运作下,才能做好一个产品。
中国品牌汽车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武常岐
为了发展汽车产业,我们国内基本形势是合资企业主导市场,这个情况并不会改变,这是现实问题,但是,这不正常。中国汽车产业、中国的汽车企业,我们要努力奋斗,当然,怎么走这个路有很多的不同途径。我想有两个大的方向,首先,车企是要自主创新还是整合创新?汽车是个全球性产业,关键谁在做主导;另外一条路,也是中国汽车非常重要的机会,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分水岭。新技术和传统技术交错,也是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很多机遇。此外,中国汽车发展的政策环境非常重要。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目前不计盈亏得失,着眼于长远的回报。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短期以至目前怎么过?政府有补贴,是供求方有补贴还是供给方?能不能形成政府鼓励研发的平台来完成我们的颠覆性创新技术转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政策环境更重要,它可使市场环境更加完善。
汽车品牌的打造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 郑新安
中国汽车品牌从生存区到了发展区,现在产品向上发展成为我们的主旋律,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这个过程我们是增长乏力的。之所以处在这么一个状态,是因为市场开放度不够,主要是重政策不重市场,重产品不重用户,重技术不重结果,重销售而不重服务,重管理不重体验;有产品无品牌,有技术无创新,有管理无文化。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汽车不要着眼于技术,品牌诉求这个观点比较重要,品牌诉求不要着眼于技术,我们老讲技术如何如何高超、如何如何先进,其实客户是听不懂的,客户关注的是结果,关注是体验。
中国的自主品牌要做品牌,品牌表述的时候要从结果来表述,不要描述技术如何先进,结果表达靠体验,技术说明要学习。自主企业塑造品牌,在品牌表达的时候需要学习和提高。
韩国汽车品牌发展之路的启发
韩国汽车工业协会执行董事 Tae-Nyen KIM
韩国现代汽车、起亚、通用大宇、双龙汽车和雷诺三星五大汽车制造商,在这5个品牌当中有4个是合资企业。
现在韩国的五大汽车生产商都有它们自己的发展轨迹,它们基本上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们经历了非常多的起伏。
韩国的企业希望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更好的管理方式。因为消费者倾向于选取质量比较好的汽车品牌。除了技术原因之外,我们也十分关注它的高质量、可持续性以及消费者的愿望。我们从中所获得的利益,比低质量的汽车要高很多。此外,我们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以产出质量更高的韩国汽车。从这个方面来说,韩国汽车制造商将会生产更多的新车,以提升其在世界汽车高端生产方面的地位。但是如果我们在质量方面做出妥协的话,那很有可能我们的地位将会丧失。
对话
问:对自主品牌冲击中高级车的观点,你怎么看?
李峰:你就看现代汽车冲击了没有,我们跑到它前面了吗?我们不要老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你就看你的标杆,它都没超过,我们一定要去超过这样的东西,可能性在哪里?
问:奇瑞和吉利,现在回归品牌,这是基于的现实的决定还是赶风追潮流?
陆惟一:现实决定了品牌和品质是紧紧绑在一起的,品牌是经过多年的培养在市场中逐步建立的,并不是说扔掉品质光去做品牌或者光做品牌不管品质,所以品质是品牌的基础,只有把品质做好了,才能为品牌创造基础。一个企业要有目标,他要做品牌,他要定目标,有了目标然后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即怎么样逐步往那个目标去靠近。这是我的简单回答。
问:如果说还讲开放式竞争的话,从国家的产业政策这一块,对汽车行业给它提供的竞争环境来说,有没有什么可以考虑建议的?
武常岐:开放式竞争环境,开始的时候外资可能比较强势,但是它进来了,中国企业你可以学,我认为今天还是继续开放市场,但是全国市场与地域性政府的保护不同。中国企业在品质上要做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违者中国商报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