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业已经感受到了“硬着陆”的意味:2011年上半年,车市将有可能成为20多年来最差。
中国车业和宏观经济一样,正在步入一个“最艰难”的时刻。
根据预测,6月份我国CPI指数将达到新高,甚至有可能成为全年的最高点。海外也已经有了“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其依据之一便是中国面临的通胀挑战,如不能解决将面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中国车业却已经感受到了这种悲观的局面:2011年上半年,将有可能成为20多年来最差。
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这样阐述2011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整个汽车市场上半年状态比20多年来最差的那一年2008年还要差,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比2008年都差。2008年上半年整个汽车增长了6.7%,乘用车增长了7%,包括微客增长百分之七点几,今年最好的情况也要比2008年低一些。”
这种下滑的趋势在下半年也很有可能持续下去,如果各种阻碍车市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今年中国车业将再次区别于全球车业,“逆势下跌”。这是十分有对比性的一个结果:在全球经济和汽车业逐步恢复的背景下,一直扮演着全球车业引擎的中国却因“成长的烦恼”面临下滑的风险。
下滑之困
中汽研统计数据显示,1至5月,国内汽车累计销售791.62万辆,同比增长仅4.06%,这对已经习惯了两位数增长速度的中国车业来说,无异于当头一盆冷水。同时,这种下滑的趋势还在持续,根据预计,6月份的车市可能与5月相差不大,5月份我国车市环比下降10.90%,同比下降3.98%。
饶达也表示:“6月份的情况预想比5月份略好,总销量估计差不多,但是同比增长率略提高一点,因为去年到6月份的时候只有80万辆。”
这样一来,上半年国内车市增速难以超过5%。造成车业持续下滑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几个主要因素也已经是“老生常谈”。一是去年立下汗马功劳的汽车消费鼓励政策相继退出;二是北京限购政策带来的行业冲击;三是日本地震带来的影响扩散;四是油价、停车费上涨;五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等等。加上去年年底提前透支消费,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车市上半年的增长。
除了日本地震这些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其中可以看到政策对车市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些政策调整也正是因为中国车市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带来的“烦恼”,拥堵已经成为城市无法回避的顽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同样关系着车业长久健康发展。
只是汽车和社会如何达到和谐发展在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一位北京自主品牌经销商告诉记者:“从国外大城市管理经验上可以得到借鉴,北京拥有世界上几乎是最宽的路,汽车保有量也并不是最多,但是拥堵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眼下因为限牌影响,自主品牌经销商在北京已经到了生死边缘,这显然不是政策的初衷。
拥堵与增长,似乎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不能化解这个根本的问题,下半年乃至更加长远的车市都面临着成长困境。
车业求解
下半年又是充满变数的时刻,一方面车企将纷纷推出新车型,以求在下半年冲刺;另一方面,不利的因素基本上仍然存在,因此对于下半年车市业内人士的看法也分为了两派。
悲观的代表是饶达,他对媒体表示:“我个人觉得整个下半年还将继续下滑,到了季节性高峰的时候上升,有可能的几个季节性高峰比如说9月份、11月份,这两个月有可能上涨。其余月份负增长的话应该是正常的。”(下转A3版)
乐观派代表则是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他认为下半年车市仍有利好,譬如经过上半年抑制,消费能力会在下半年恢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务状况改善将有利于中高级车市;同时,国家对物流业的重视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从而对商用车带来利好;车企也已经积极应对,库存下降明显;世[FS:PAGE]界经济恢复为中国车业出口带来了新机遇。
不过,这两派的基本前提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不要再出台不利于车业的政策。
其实,如同中国经济一样,车业也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如何转变增长方式已是迫在眉睫,作为经济中的一个参与者,必须能够与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才能长足进步,只是在中国,政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何更有前瞻性,如何能够在增长与社会之间实现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