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会否触动既有利益?车市结构如何调整?在远没有明朗的变局下,车企人士翘首以待。
纠结了近10年的公车改革,这一次恐怕是要动真格的了。从5月份开始,又一轮公车治理在全国展开,根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公务车在采购数量、配置标准上都被做了严格规定:编制按每20人不超过1辆配备,标准为排气量不超过1.8升、购价不超过18万元。由于标准较以往大幅收紧,被舆论评论为“史上最严车改”。
倘若办法得以贯彻,目前国内公务车市场受青睐的奥迪、雅阁、凯美瑞等车型将无一入围,实际上,市场上的绝大多数B级车也都将被阻隔在采购标准之外。
改革会否触动既有利益?车市结构如何调整?在远没有明朗的变局下,车企人士翘首以待。
这次格外不同
按照2004年标准,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而日前发布的办法规定,一般公务用车,中央和国家机关每20人不超过一辆,配备排气量为1.8升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车型。
新办法出台时机颇具深意,办法下发时值公车改革进入阶段性高潮。今年6月,中央部门将公布2010年三公消费决算和2011年三公消费预算,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将向世人公开。彼时,在今年出台公车管理新规的背景之下,2011年的公车消费预算和2010年的决算相比,将呈现何种变化值得关注。
公车的数量和花费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是因为某种程度上公车已演变为车轮上的腐败。有数据显示,公车消费每年支出达2000亿元,并且每年呈20%以上的比例增长。
危害性已经显现,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举行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要求,抓紧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车管理使用改革,今年一定要拿出改革方案。他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车市严阵以待
改革新规虽刚刚出台,国内车市已严阵以待。如果按照办法严格实施,目前市场内的大部分公务用车或将失去入围资格。短期内国内公务车采购数量会明显下降,中长期对车市的结构性改造更是意义深远。
虽然公车采购的绝对数量在国内1000万辆乘用车市场份额中并不算多,但明眼人都知道,在依然遵循“官本位”规则运行的政商氛围下,公务车所代表的符号意义,远远超过了车辆本身。
毫无疑问,此轮最严格的公务车改革必将对部分车企形成一定冲击。特别是将排量限制到1.8L以下的规定,更是一道硬性阻隔。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品牌和企业的彻底否定,毕竟过去多年的铺垫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有了相当影响力和品牌基础。对这些企业来说,所考验的是其市场反应速度以及更多元化市场的开拓能力。
奥迪正是这样的典型。在C级车市场,每月销售1万辆的A6L虽接近市场饱和度,但近年来在更多元情感营销的推动下,面向个人消费市场的A4L和Q5也开始发力,市场至今一车难求。排量越来越小、形象越来越亲民,正是高端品牌的共识。
一位市场人士指出,对企业而言,市场环境无所谓好坏,不同点取决于各自对市场的快速应对和决断。
自主继续踏空
随着公车改革的逐渐推进,有市场人士预测这对自主车企或许是一次机遇。早在2009年年底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十二次会议上就提出,自2010年起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此外,在“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中,38家进入采购名单的汽车厂家中,有自主品牌车企21家,车型达到60多款。
但事实是,即使是某些县级地区政府的公车配置中,也难见到自主品牌的踪影,更不用说50%以上的比例。有政策扶持,并不代表市场买单。
甚至有市场人士指出,倘若本轮公车治理到位,本土车企也会遭池鱼之殃。毕竟对不少本土车企而言,[FS:PAGE]借公务车市场来实现从低档向高档的突破,是提升品牌的有效途径。但在新办法出台后,合资品牌必然下压,这势必会挤压本土车企本来就已局促的生存空间。
“史上最严车改”会否落实到位?汽车市场会否结构变局?现在来说都为时过早。一位市场人士告诉记者,毕竟历史上类似“雷声大、雨点小”的事情已经太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