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产销压力逐步加大,那些年初制定的“神马”计划,或将成为难以释怀的“浮云”。
即使是最乐观的预言者,在面对2011年的国内车市时也难以轻松。居高不下的通胀预期、北非乱局下的油价增幅、渐行渐远的消费鼓励政策,每一点都抽丝剥茧般地抽离车市高速发展的动能。而由北京限购引发的全国示范效应,更如鬼魅般地游离在车市周围。
事实上,一季度的销售数据已经证实了人们的上述担心。根据乘联会数据,3月份国内汽车市场销售增速仍然十分缓慢。3月第二周厂家销量环比增长为零,第三周甚至出现环比负增长。而在消费终端,由自主车企引发的降价已经传染到了合资品牌,价格优惠不再是暗潮游动,而是愈演愈烈的降价主流,这都说明2011年的中国车市正在步入降温通道,车企产销压力逐步加大。而那些年初制定的“神马”计划、目标,或将成为难以释怀的“浮云”。
通胀、油价猛于虎
虽然“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传递出清晰信息:保持价格稳定,而非经济增长,已成为今年中国的头等大事。但就在本月中,国内公众对通货膨胀又有了进一步接触。有关方便面、香皂和洗发水等部分日用品价格上调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康师傅方便面半年内已经3次调价,包括联合利华、宝洁在内的国内四大日化产品生产商,酝酿从下月起集体涨价5%-15%,虽然涨价冲动最后被相关部门按下,但国内物价水平的不安定局势可见一斑。
实际上,从今年前两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PPI同比上涨7.2%,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持续走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国际油价的快速上行是重要推手。由于PPI向CPI传导效应强烈,未来通胀压力明显。
除了国内因素影响,国际因素对中国通胀的推动作用也日渐显现。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地震及利比亚局势动荡的影响,加剧了中国输入型通胀的担忧。特别是远隔千里的日本地震余波也间接推动了国内通胀趋势。由地震诱发的日本电子和汽车企业停产,可能使长期下跌的汽车和电子产品价格止跌反弹,从而令短期通胀形势更为复杂。
更坏的消息来自北非,国际能源机构最近预测,鉴于北非出现的动荡局势以及西方对利比亚的联合军事行动,利比亚石油出口可能中断数月,直接影响全球石油稳定供应。
据了解,利比亚石油产量约占全球的2%,出口量排世界第15位。一旦利比亚石油供应持续短缺,全球油价有可能一路推升至140美元上方。按照国内石油巨头只涨不跌的惯性思维,届时国内油价有可能突破9元/升。据兴业银行测算,油价上调效应在工业生产中完全传导、释放后,将带动PPI环比上升约0.3个百分点,带动CPI环比上升约0.2个百分点。而按照一位业内人士的判断,油价上涨对国内车市的影响,其心理担忧或将远大于实际作用。
销售进退费思量
另一则令车市谈虎色变的大棒,则来自于北京购车限牌的影响。占据全国乘用车销量近一成的北京车市,在政策打压下销量下滑惊人。数据显示,2月北京共销售新车1.78万辆,同比减少66.85%,环比减少0.8%,整体交易量更是下滑了80%。
让人担心的不止是北京市场的缩水,虽然北京每年的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销量的比例不大,每年限购减少的直接销量不过为30—40万辆,但是由于是北京首都的特殊地位和带动作用,同时北京车市又是全国车市的风向标,汽车业内人最为担心的是北京限购在全国引发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事实上,国内几乎所有一线二线城市都已经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倘若城市管理者图省事,仿效北京的做法拿汽车限购来开刀,那对国内车市的负面影响就更难以估量了。
或许预见到今年车市艰难,不少车企已经调低了销售预期,包括比亚迪、奇瑞在内的自主品牌[FS:PAGE],也一反常态地不再以销量为追求目标。业内人士分析,除了自身阶段性发展的需要之外,迫于2011年国内车市大势的而进行被迫调整更是主因。
事实上,无论是奇瑞、比亚迪、长城、长安等本土车企,还是丰田、本田等外资品牌,虽然1季度销量增幅放缓的原因各有不同,或是产品调整,或是渠道变革,但他们面临一个共性难题,那就是如何应对高通胀、高油价以及限车政策的联合压迫。这些企业无法左右的外部因素,已经干扰了汽车业的正常发展轨迹,如何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少?对车企而言,降低销售预期或许是无奈但必然的选择。
与奇瑞精简规模的转型之举不同,吉利的转型之路更多从品质安全入手。二次转型,吉利提出的是从“技术领先”转向“品质领先”,与技术领先最大的区别,品质领先将落实到具体的车型上,并且是整车综合实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品牌。
吉利高端车型帝豪EC7,在2010年第四批C-NACP碰撞试验,刚刚获得了46.8分的好成绩,吉利希望以此证明自己已具有合资产品一样的“品质”。不可否认,新的独立品牌与新的战略思路进行捆绑,大大提升了吉利汽车的整体形象。但面对竞争激烈的中国车市,吉利旗下的三大品牌尚属新兴品牌,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又快又好地发展,是非常难的一个营销课题。
在这轮转型潮中,比亚迪也没有落下,自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以来,比亚迪一度保持了连续5年超过100%的高增长,纵观比亚迪汽车的发展,此前追求销量的野蛮成长方式已经暴露种种问题。不久前,比亚迪提出了 “双电化战略”,将全面整合自身在IT和电子部件领域的优势,希望从配置的电子化和动力的电动化两个方面全面超越竞争对手。
“虽然有产品、品牌和市场的诸多无奈,但自主品牌始终就是从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未来的艰苦环境也不可能打倒自主品牌。”面对夹缝求生的自主品牌转型的未来,崔东树表示,未来乘用车行业将是以资本实力说话的行业,企业根据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渠道体系,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把规模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