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牵动全球车业神经

时间:2014-12-22 15:24:08 来源: 作者:管宏业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大地震对日本汽车业乃至全球制造体系的影响,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蔓延。

  大地震对日本汽车业乃至全球制造体系的影响,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蔓延。
 
  谁也没有料到,日本地震的余波会来得如此之快——3月11日地震当晚,国内通过网络代购日本奶粉的母亲们惊奇地发现,日本奶粉的价格开始迅猛攀高,仅3天时间,价格已经上涨了70%。
  就全球经济而言,地震影响远比一桶奶粉复杂得多。特别是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接连发生核反应堆爆炸后,人们对核辐射引发次生灾害的担忧加剧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截至16日收盘时,日本股市已经大跌15%,创日本股市历史上第三大跌幅。
  对汽车业来说,由于上下游关联体众多,大地震的后续灾难性影响更甚。特别是对刚刚走出“召回”阴影、亟待重振旗鼓的日本汽车业,不啻为雪上加霜的冲击。

  供应链“脱节”
 
  在地震、海啸、核泄漏、断电等一连串灾难打击下,日本制造业基本陷入停滞。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均已宣布,暂时关闭在日工厂。而在环环相扣的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中,日本汽车制造业一向发挥着输出作用,一个环节脱落,必将拖累整条流水线受影响。
  尽管就地震本身损害而言,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厂商并未受到毁灭性影响,但由于随后的停电和交通中断等原因,丰田、本田 、日产等在内的日本七大汽车制造商纷纷延长了其原定的停产期限,从目前情况看来,此次地震给日本车企带来的影响或将比预计的更为严重。
  特别是零部件供应环节,基本处于断裂状态。到地震3天后,外界仍然无法与震区的某些零部件制造商们取得联系。而因海啸而撕裂的日本港口货运,也给汽车制造商的物流带来诸多麻烦。
  更大的麻烦在于,虽然不少主机厂包括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本身没有遭受损害,但他们依赖的部分下一层级的供应商却未能幸免于难,从而形成了牵一发动全身的灾难传导效应。
  “哪怕是有一两种零部件缺位,我们也无法完成一辆汽车的制造。”本田汽车发言人向外界表示,"考虑到组装汽车所需要的两万至三万种零部件,甚至连基本材料的采购都变得困难重重,我们不认为可以迅速地恢复正常生产。”
  实际上,对日系汽车制造体系来说,由于过于精准以及封闭性太强,任何一个零部件的缺位都可能影响整车的产出,由一个小螺丝瑕疵而引发行业性灾难,此类悲剧已经多次发生。

  出口短时受阻
 
  对于严重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而言,一旦出口受阻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承受的。
  2010年,日本七大汽车企业共向全球出口了483万辆整车,随之的零部件更是不计其数。仅以中国为例,中国与日本的对口贸易中一直处于高额逆差。2010年,中国自日本进口汽车达到25.3万辆,占我国进口车比例近1/3。进口车辆和零部件达到154亿美元,占所有贸易额的9.1%。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汽车制造成为日本的主要经济支柱,其占日本工业产值接近20%。但是在工厂停工、码头关闭、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势必将延迟整车和零部件的海外出口进程。美国Baird证券分析机构在一份递交客户的报告中称,地震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将妨害航运,而日本航运中断的影响将可能波及全世界,导致全球汽车生产因此减速。
  受损最直接的或许将是是日系高档车品牌,对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以及讴歌而言,由于绝大部分生产都在日本国内进行,工厂生产以及物流航运的不确定性,对这些豪华品牌恢复出口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受灾严重的茨城县,数千辆存放在码头等待出口的英菲尼迪被毁于一旦,让英菲尼迪损失严重。而在地震前夕,丰田就透露说雷克萨斯目前存货不足,已经影响了北美销售。地震发生后,雷克萨斯的供货将更受影响。

  全球布局要趁早
 
  所幸的是,对于在国内占将近1/3乘用车市场份额的日系合资企业而言,日本强震的余波还没有冲击到国[FS:PAGE]内正常的生产销售。由于本土化程度提高,日系合资车企的采购和供应体系相对完善,故地震对国内的日系车企影响相对有限。
  丰田中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丰田在全球工厂的本土化程度和自给率都很高,即便核心技术研发中心设立在日本本土,从生产环节来看,目前不会带来太大影响。在广汽本田发给本报的声明中透露,目前广汽本田一切正常生产,由于国产化率非常高,目前还不能确定对生产的影响。
  在华日系企业能够躲过这一劫,并不仅仅是幸运。从资源配置和满足本地化需求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加速全球布局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迫切。
  由于本土资源有限,日本不少产业制造部分已经实现了向海外市场的转移。最初是由于贸易壁垒等原因,日本企业不得不在美国建厂进行生产销售。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日系车企开始在中国、俄罗斯等地布局。经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产业转移,日系企业用30年时间建立起了涵盖全球需求的战略布局,因此形成了本国大灾,而全球其他市场基本无恙的局面。
  当然,对日系企业而言,事关高精尖的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内容,大多依旧放在本国。产业人士认为,这也是日本企业保持公司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对于跃跃欲试走出国门的国内汽车业而言,日系车企如何在全球布局?在大灾面前如何保持稳定恢复生产,是日本大地震后给国内同行的启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