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汽车社会的到来还没有做好准备。
无论是“治堵”还是“限行”,都可以说是汽车社会带来的矛盾的爆发,汽车社会问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焦点议题。
在过去的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产销再创新高,刷新全球历史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高增长是在2009年高速增长基础上实现的。连续两年的车市井喷,终于让城市不堪重负:各大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不过,汽车社会问题已经超出了汽车业的能力范围,这需要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参与解决,这样的一个课题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面前,如何应对考量的不仅仅是汽车业,更不应该把目前的问题归咎于汽车业。
皆因发展快?
近两年,我国汽车业的发展是爆发式的。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和46%,第一次毫无疑义地登上了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宝座”。2010年,在此基础上,中国汽车业再创新高。
这使得汽车迅速地进入到每个普通百姓家中,以北京为例: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2300辆到100万辆,用了48年;2003年8月突破200万辆,用时6年6个月;2007年5月突破300万辆,用时3年9个月;从300万辆猛升至400万辆,仅仅用时两年零7个月。北京市交管部门表示,截至2010年12月12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73万余辆,一周新增机动车2万余辆,2011年年初将突破500万辆大关。
这样的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在这样迅猛的发展速度面前,问题也逐步开始显现。汽车迅猛速度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以前这条路上都是一些运货的车和公交车,现在你看车一天天见多,有时候还能堵车呢。”一位河北乡镇上的居民告诉记者,这一变化在2011年春节前尤其明显。大城市感受到的则是路越来越堵,有时候甚至近乎瘫痪,停车越来越难,停车费和油价却不断地涨。
不可否认,在其他国家汽车业的发展历史上,也很难见到中国如此井喷的局面,汽车业高速发展确实是目前困境的关键吗?
为汽车业正名
其实,汽车社会已经不是汽车业本身的问题,只能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汽车社会的到来还没有做好心理上的调适,做好文化、政策和管理上的准备。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大众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汽车产业本身。
有鉴于此,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产业视角来认识汽车问题,而必须从“汽车社会”的角度来全面看待和反思已有的汽车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充分认识汽车社会的巨大成本,做好进入汽车社会的准备。
去年的“两会”上,汽车界就有18位全国人大代表和6名全国政协委员在他们的议案、提案中提及“优化汽车社会”的内容。在闭幕不久的北京“两会”上,限制购车、鼓励绿色出行、大力发展公交等方面的话题也成为会议中的大热点,有数据称北京两会共1300份议案和提案中就有200份是关于治堵建议的。
有汽车行业人士分析表示,在我国走向汽车社会的进程中,在借鉴和学习已经历“汽车社会”国家的成熟经验之外,也应当根据不同国情,针对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而不能只靠收拥堵费或提高停车费等手段来控制消费者交通出行。
汽车社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但这个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两会”正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