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沉浸市场数十年的资深人士,对中国汽车业的前景也已完全看不清方向。短短一个月内,包括华晨宝马铁西工厂、东风日产大连工厂、东风悦达起亚盐城工厂以及全新的广汽菲亚特、长安PSA等近10个项目一拥而上,抢搭中国经济快车。无一例外,每个新项目典礼都聚集了当地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亲临提气。但倘若就此认为,中国车业前景一片光明,那就言之过早。
6月30日,广州市出人意料地踩下了限购急刹车,从而成为继上海、北京、贵州后的第四个汽车限购的城市。当晚的广州车市陷入抢购的狂潮,而在未来更长时间内,广州车市生态也将彻底颠覆。
几乎毋庸置疑,这4个城市的示范效应将不断发酵,而把限购作为治堵手段的城市亦将不断膨胀。激进的产能扩张与愈加扩大化的城市限购并行相悖,一起构成了中国车市最不可思议的一幕。
城市管理不能一限了之
疯狂一幕再度上演。在距离限购期限不到3个小时内,广州各品牌经销商一起井喷。所有人的都知道,限购后一牌难求的故事将会重现。2011年广州汽车年销量约33万辆,12万辆额度意味着新车销量将被腰斩,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从城市管理者角度来看,近年来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导致各大城市不堪重负。在广州市交通主管部门看来,出台限牌令似乎有足够的理由。但对于更多消费者而言,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让大多数人的出行更加困难。公共交通不便,必须买车代步,但限购令一出,不少人的购车梦想彻底破灭。
一位正欲买车的消费者表示:“昂贵的房价问题将大多数人挤到了郊区,汽车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政府应该为这部分人群想想解决办法,做好配套政策,而不是简单地一限了之。”
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车市发展,并不应该成为城市管理的常态。限制需求的做法不仅是对消费者自由消费权的一种限制,更有可能因为供需之间的悬殊比例,成为特权寻租的空间。
特别是在国内的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私家车增速过快。简单地将问题解决办法归于汽车限购,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推卸责任。
彻底推倒多米诺骨牌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就说过,肯定还会有别的城市进行汽车限购,广州市的限购政策出台,印证了我的看法。”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表示。
不止是饶达,实际上业内人士已经形成一定共识,那就是限购将呈扩散化发酵,从一线城市进一步扩散到省会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毕竟拥堵已经是全国性的问题”。
虽然说北京、上海的限购还有其特殊原因,对广州而言,限购的理由不是那么站得住脚,也因此更易引起其他地方政府效仿。毕竟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城市空间有限,两地限购有一定的特殊原因,相对而言,广州不论是汽车保有量还是拥堵程度都远未达到北京和上海的程度,因此广州限购不仅让人诧异,也因此更容易被仿效。
现在业内颇感兴趣的话题是,继北上广黔之后,谁将成为下一个限购者?
根据记者在网络做的随机调查,深圳、杭州、成都都将是下一个热门人选。不少二三线城市也赫然在列。
但广州的特殊性在于,直到不久前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以打造东方底特律为目标,而城市限购对本地企业的打击性或许更大。
作为国内著名的后来居上的汽车城,广州拥有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乘用车、东风日产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在广州市的限购令出台之后,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广州作为这几家车企的大本营,所受冲击可能会首当其冲。当然,对于野心勃勃力推南方战略的大众汽车来说,势必也受到牵制。
车市消费结构更加畸形
更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在于其他城市跟进,而在于限购所造成的国内车市消费形态进一步畸形的可能。
可以确认的是,在推出限购政策之后,北京汽车市场成交量几近腰斩,在剩下来的消费[FS:PAGE]构成中,自主品牌已几无生存空间,2011年北京已有约30%的经销商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不少经销商已退出北京市场。毫无疑问,这一幕也必将在广州上演。
由于限购造成的买车艰难,消费者会特别重视购车机会,很大部分消费者将一步到位,直接购买中级车以上的车型。因此,限购政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让小排量汽车或者低价汽车产品被赶出大城市。
而以低价位、小排量为主的自主品牌将再次成为最受伤的目标。亚运村车市总经理迟亦枫就告诉记者,不少原本在北京销量极大的自主品牌车企被迫退出亚市,仅在去年北京就有11家汽车经销店关闭,大多是自主品牌经销商。
与之相反,更多投资人将目光转向豪华品牌。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消息显示,2011年3月,北京汽车4S店数量为578家,年底升至592家。净增的14家汽车经销商,多销售豪华及合资品牌汽车。如果考虑到退出汽车经销商领域的,那么新增数更多。
倘若走在北京上海街头,这种感受会更加直观,特别是上海,已很难见到10万元以下的“沪”牌汽车。高档车越来越多。即使奔驰宝马都已经不再惹人注目,宾利、保时捷随处可见。
限购所造成的车市两极分化将愈演愈烈,高档汽车消费将继续升温,自主品牌处境更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