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向来是行业内的敏感话题,今年“两会”重提旧事,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要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早在年初国务院颁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就指出,到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要从2010年的82.2%增加到2015年的90%以上,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至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无论是总理讲话还是规划精神,都确定无误地传达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国家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业的兼并重组。照此预期,兼并重组将有可能成为未来5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词,落地门槛提高,准生证一证难求,未来国内汽车界势必迎来一轮大洗牌。
实际上,兼并重组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即使是新的规划提案中提及的,形成3至5家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也是在“四大四小”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
问题是,汽车工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已经做了诸多努力,但无论是汽车企业的存量规模,还是整合后的企业质量,效果都不喜人。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就数量而言,目前中国整车企业仍然有130余家,许多汽车整车企业年产销量不到万辆。
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企业规模优势,无疑是一个好的愿望,但经过十多年的上下努力,整合效果依然不佳,那就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了。
年初爆出的长安昌河整合风波,让业界再次见证了整合的难题。不仅是在于两个企业整合后文化、管理能否融合,更在于中国式的企业整合到底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是行政指令,还是企业自愿。
中国式整合的难题还在于,在产权多元化以及现行的地方分税财政体制的框框下,整合企业很难有大的作为。昌河风波的起因,表面看来是汽车生产“准生证”问题,实际根源还在于央企改革触犯了地方利益。
反观跨国车企间的整合,无论是成功的雷诺-日产,还是曾经的戴姆勒-克莱斯勒,与中国式整合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企业资源结合,双方产权清晰,整合方不必畏手畏脚。其实要达到这一效果也不难,只要打破条块格局,剥离地方利益,由国家主管部门高层直接监管,共同推进车企集团的跨地区、跨所有制整合,这样就能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做大、做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