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具有典型性,但1月份车市26%的同比降幅仍然让人倒吸了一口冷气,没有利好政策,缺少刺激因素,2012年国内车市显然没那么乐观。
但这依然阻隔不了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车市的热忱向往。虽然中国车市的品牌种类、车型数量早已高居全球之首,统计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出现的汽车品牌在100个以上,车型多达500款,比美国、欧洲以及日本都多出许多,但后来者仍然源源不断地想挤入这个市场。
雷诺、斯巴鲁、英菲尼迪、捷豹路虎还在等着那一纸国产批文;长安雪铁龙、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正在缔结新的伙伴关系,对于已经拥挤不堪的国内车市环境来说,姗姗来迟的这8个后来者,到底还有多少机会?
就在不久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商务部将总结近两年家电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的经验,提高废旧商品回收和再利用水平。陈德铭此言一出,不少乐观人士认为,中国车市将再次迎来政策利好。但从此前的以旧换新政策看,其本身难以对车市带来太大的拉动作用。事实上,国内车市终止过去几年井喷式增长,本身就是市场化理性回归,这个时候再施加人为刺激因素,不但效果好不了,而且有悖基本客观规律,所谓强扭的瓜不甜。
问题回到8个新科车企的机会,今年的市场时机实在谈不上好。且不论车市前景如何,单说国家对汽车业的态度,就足以让这些车企更皱眉头。去年年底,相关部门出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再次提高了乘用车准入门槛,毫无疑问,政府加紧了对中国汽车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控制。
实际上,所有过去那些沸沸扬扬的合资传闻——奇瑞斯巴鲁、奇瑞捷豹路虎、东风英菲尼迪、东风雷诺等,都面临着不成立的威胁。或者至少是,他们期望取得国产的批文难度变得更大。
毫无疑问,在当前并不乐观的车市前提下,更多车企的加入,势必将车市竞争推向更加残酷的肉搏。尤其是那些缺少基础、错过最好发展时机的汽车企业,难度势必更大。
谁将脱颖而出?谁能成为车市黑马?一切都难以预料,惟一可以确定的是,2012年国内车市将进一步地优胜劣汰,弱者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剥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