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大家事先一起约定,过去一年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井喷爆发年。虽然国产汽车产销同比仅微增可怜的不足3%,但包括本土汽车以及合资企业在内的出口,成为去年全年最大的亮点之一。
2011年,本土汽车出口超过80万辆,同比去年猛增30万辆。特别是后者,合资企业出口呈现从高到低多点开花的态势。继去年12月2日华晨宝马5系长轴距车型宣布出口后,12月20日,北京奔驰长轴距E级轿车向南美首批出口35辆。几乎开启了合资车企高端车型出口的先河。与此同时,本田汽车准备向加拿大出口本田广州工厂所产的飞度车型,这将是国内汽车首次大规模登陆北美。
消息甫出,引起业界对合资车企出口的关注。乐观人士认为,合资车企向中国以外的市场出口似乎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国产高档车出口,似乎预示着国内合资企业海外出口模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不仅是对中国汽车制造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合资企业定位和功能的纵深拓展。
实际上,合资汽车企业产品出口早已不新鲜。自本世纪以来,就曾有过多起合资车企海外出口的案例:2002年,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小批量出口GL商务车;2003年,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出口了600辆三厢;2006年,上海通用向智利出口了1400辆赛欧等。但总体说来,合资车企出口规模都很小,并未形成气候。更重要的是,以往合资车企的出口业务不具可持续性,多数只是偶发事件。与产量接近2000万辆的整体产销规模相比,至多为千辆规模的出口很难称得上是趋势,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
合资汽车出口难成气候,根本症结依然在于合资企业的定位,对于绝大多数的外资而言,组建合资车企的目的根本上就是抢占中国市场,至于海外出口根本从未写入任何一个合资企业的战略议程。另一方面,合资企业出口,中方必然将按照股比拿走一半利润。倘若出口目的地是跨国公司产品覆盖的处女地还好说,但倘若出口市场本来就是外方的目标市场,一旦产品没有互补性就极可能出现内部掐架现象,这是外方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出现的大忌。
当然,并不是就此完全否定合资出口,在特定情况下面向特定市场,合资出口仍有相当前景。例如上汽通用五菱对印度的出口,通用可以借助上汽通用五菱的低成本优势抢占印度的中低端市场,且不会与通用在印度已投放的车型形成竞争,这符合中外股东双方的利益,并且具备可持续性,类似情形的合资出口倒是值得期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