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载万 8年“北现”传奇

时间:2014-12-22 15:24:41 来源: 作者:管宏业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用8年时间书写一段荡气回肠的合资史,白手起家建成百万辆产销规模,这样的经历对任何汽车人来说都不多得,更何况,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外籍人士,他所经历的兴衰起伏、体会的辛酸苦辣更是比一般人丰富许多。

  用8年时间书写一段荡气回肠的合资史,白手起家建成百万辆产销规模,这样的经历对任何汽车人来说都不多得,更何况,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外籍人士,他所经历的兴衰起伏、体会的辛酸苦辣更是比一般人丰富许多。
  从2002年到2010年,韩国人卢载万在北京现代总经理任上已就职8年。8年前,他被称为拓荒者,从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开始,打造出令业界瞩目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在北京现代产销迄今超过200万辆的基础上,通过品质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管理,极大提升了韩系汽车在中国的品牌力和美誉度。
  8年异国时光,将卢载万从最初茫然的韩国硬汉打磨成懂得委婉与变通的中国通。他爱上了京酱肉丝、中国古董,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北大去学中文。他甚至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成为第一位获得“友谊奖”的韩国人士??
  虽然经历了许多,但其实卢载万的故事并不复杂,对许多同样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汽车人来说,他们也都能在卢载万身上找到自己的缩影。无论挫折还是欢愉,文章所反映的不仅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化成功的历史,更是中国汽车工业迈向开放、强大过程中的一段传奇。

  2002年8月,当卢载万从现代集团董事长郑梦九手中接过筹建北京现代的任务时,他全然不知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千差万别的当地习俗、捉摸不透的政府关系、未曾谋面的合作伙伴??一切都是未知数。对这个曾经在韩国把索纳塔轿车做到韩国销售量第一的猛将来说,他头一次产生了没有把握的感觉。
  “当时心里确实没底,能否打开中国市场,并没有绝对的信心。”当《汽车人》记者提起那段往事时,并不擅长言辞的卢载万打开了话匣子。如何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能否在完全陌生的世界立足?这都成为摆在卢载万面前的难题。
  然而,令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个头不高、腰板笔直,脸上总是挂着专注神情的韩国人,打破了人们之前的偏见和猜疑。2003年,当年投产当年盈利,88个月后,在国内用最短时间完成200万辆销售累积。由北京现代掀起的速度风暴,缔造了令海内外汽车界都深受震动的现代奇迹。
  对此卢载万坦言,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中国的汽车消费会如此炽热,仿佛喷涌的火山迅猛增长。“不仅是我们公司,不少其他公司也有好的发展,所以一定要采取谦虚的态度面对成绩。”
  熟悉卢载万的人有这样的体会,他很像韩国足球:一板一眼,彪悍实用,关键是还有让人生畏的速度。他的老战友、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对他的评价是“做人严谨,做事严格严肃”。一定程度上,这种严谨做事的风格也感染了他周边的同事和员工,严谨务实正是北京现代的一种企业文化。
  8年过去了,对卢载万来说,初到中国时的担忧早已荡然无存,北京现代不仅早已站稳脚跟,而且已成为国内第一集团的有力挑战者,卢载万体会到了成就感。至于今后,不管他在哪里,他都会把在中国、北京现代的经历整理成册,因为那是一段让他足以感到骄傲和自豪的经历。
  
  万象更新的基础

  
  将目光转回到8年前,当卢载万接到调任中国的指令时,他坦言,不安与忐忑远远大于海外赴任的欣喜。在他看来,21世纪初,韩国现代似乎已经错失了进入中国的最佳时机,欧美、日本等汽车厂家早已进驻中国并遥遥领先,此时进入中国,必须具有一番破釜沉舟的勇气。
  卢载万回忆,1998年韩国现代管理层发生变动,郑梦九开始担任现代汽车集团的会长。“当时全世界汽车界都流行这样一句话:以后汽车市场发展之后,可能也就留下5个大的汽车厂商,其他都将被淘汰。”那时在全球还不算主流的现代汽车无疑处于5名之外的行列。这给郑梦九很大触动,他因此坚信:如果汽车厂要生存,就必须做大规模。
  而当时现代面临的处境是,尽管本土成绩不错,但110万辆的市场销量已经趋于饱和,走出去,在海外市场扩大规模成为惟一的选择。“我们从1999年开始就考虑中国。由于中国政策不允许国外汽车厂家独资,所以,跟谁合作?在什么地方建厂?都开始立项研究。”
  之所以选择北汽,成就了一对别人眼中的弱弱结合,卢载万笑言,这也是因为门当户对。“90年代末研究中国市场的时候,韩国现代也考虑了其他的城市,包括广东等,但条件都不是很合适。这时候北汽也在寻找合作伙伴,二者当时实力都不强,都亟待发展壮大。结婚不就是这样吗,要看门当户对。”
  一位曾参与北京现代谈判的北汽老人告诉记者,北京现代成立之初就是北京汽车的希望。北京如果要想与长春、武汉、上海等城市一样发展汽车工业,就必须引进更多的新元素来进行自我改造,正因为双方的迫切性,北汽、现代一拍即合。
  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4月,不到半年时间,北汽控股便与韩国现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初,北京现代筹备组进驻厂区;10月中,北京现代挂牌。可以说,直到今天,北京现代的成立速度、谈判效率都是国内合资汽车公司中最快的。
  当年12月23日,北京现代的第一款轿车索纳塔下线。到第二年的3月份,北京现代总装、冲压、涂装、车身四大工艺改造基本完成,具备5万辆的产能。
  卢载万透露,当郑梦九跟北京市政府签署协议的时候,双方就约定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汽车,并在2002年内要生产两千辆。可以看出,速度,从一开始就成为北京现代的企业基因,并一直成为随后的发展特征。
  
  “现代速度”不只是速度
  

  如果说,北京现代启动时的节奏就令人印象深刻,那这还仅是故事的开始,它在随后加足马力往前冲时的速度,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2003年4月第1万辆索纳塔下线。即使对卢载万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超出他当初的预计。这时,此前曾经轻视北京现代和索纳塔的竞争对手,对它的产品导入、零部件采购、网络布设等都开始刮目相看。但也有评论认为,北京现代启动速度非常快,是因为北京现代产品符合中国市场对价格的敏感性,现代汽车在中国推行的低价格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3年10月,一场主题为“北京现代速度”的论坛在北京举行,详细探讨北京现代成功的秘密:6个月内完成谈判,顺利合资;5个月完成工厂改造;合资公司挂牌2个月后新车下线;8个月完成3万辆的销售目标??徐和谊也表示:“北京现代的快速发展并非简单的为快而快,而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实现高效扩张的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今再回顾7年前的那场现代风暴,卢载万表现得异常冷静。他说:“我们本身没有感到速度有多快,打个比方就好像坐火车,你在火车车厢里,火车快速前行,而你挡了车窗帘,你就感觉不到有多快了。”卢载万认为,不仅是北京现代,那时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速。
  除了宏观因素外,卢载万也谈到北京现代的内部特点。“首先是韩国现代和北汽合作之初,任何事情的决策时间都特别高效,很快能够拿出结论来;其次,我们从开始就保证程序明确,分工明确;第三是信息共享,无论是内部还是跟韩国的现代,完全做到了信息共享,特别快;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打破了按部就班的习惯,采用并行工程,几件事同时推进;最后就是人的因素,活是人干出来的,更需要对事业的热情,包括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
  “还有一点,我们有这么快的发展是我们的配套企业也帮了很多忙。当时韩国现代决定要进军中国北京市场的时候,也是要求配套企业跟着一起进中国市场。但是因为当时配套企业好多都不乐意,因为他们怀疑我们在中国市场能不能回收这样大的投资。这方面韩国现代也做了很多说服工作,让他们到中国市场来发展,所以当时十几个大的配套企业也是跟着现代汽车进来的。这也是现代汽车能快速成长起来的重要原因。”
  或许,局外人的眼光更透彻。2005年,一位到北京现代采访的韩国记者在走访后,对北京现代现场出色的生产效率大为赞叹。他在传回国内的文章中写道:“北京现代产量比国内生产量最高的峨山工厂还高,平均每小时能生产66辆轿车,在全世界现代汽车工厂中生产效率最高。生产线风景也与国内工厂不同。一个生产线同时生产索纳塔、伊兰特、途胜、NF索纳塔4个车型,这就是所谓的混流线。混流线能生产更多的车型,因此能更快对应市场变化。而且中国工厂生产员工的平均年龄远比韩国工厂年轻,这也是生产效率高的一个原因。”
  
  门当户对也要多谈恋爱
  
  即使是一向不喜欢谈成绩的卢载万也承认,在较短时间里,北京现代能达到那样水准,在世界上以及韩国现代其他海外工厂是没有先例的。在旁人看来,这是现代速度,是行业奇迹,但对他这个当家人来说,各种辛苦只有他最了解。即使是一场门当户对的婚姻,也要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谈恋爱。
  卢载万说:“现实中,即使是夫妻之间,也往往会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发生摩擦,更何况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活过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分歧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初期我们刚来的时候,也是对很多地方不太理解。当然中方肯定对韩方的这些处事方法等等也有好多不明白,但是这个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所以我们的想法就是互相之间多沟通,互相之间多理解、包容、信赖,经常接触的话,这些矛盾肯定会慢慢解决。实际上也是这么进行下来的。对我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相互信赖、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以这3点原则来解决分歧。”尽管有背景的差异,但卢载万认为,与欧美等厂商相比,韩系车企融入中国市场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他表示,因为我们在韩国接受的教育和以前的历史文化来看,在地理环境上跟中国也是比较近的,所以对中国的文化环境等等并不是很陌生。
  “其实我在上学的时候对中国的文化已经有很多的接触,我觉得中韩两国的文化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很多中国的文字在韩国都照常使用,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对很多中国文字性的东西都能读懂。双方沟通其实最主要的是言语的沟通,韩国跟中国最有利的一个因素,是因为中国有很多朝鲜族,我们公司也有很多朝鲜族,对双方之间的翻译、沟通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从建厂到现在,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所以我非常感谢公司的朝鲜族翻译。”
  卢载万认为,将两个背景不同的企业融合在一起,文化结合最重要。“我的经验有3点:第一,在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管理者要迅速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决策;第二,要对中国本土化非常重视,要对消费者心理进行研究;第三,让韩国职员学习中国文化,让中国职员也了解韩国的文化,将中国文化和韩国文化结合在一起,这对我们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再现美好时光
  
  对卢载万来所,执掌北京现代8年,绝不是像现代速度所显示的那样顺风顺水,实际上在阶段中期,他也曾遭遇成长的烦恼。2007年上半年,北京现代销量出现大幅下滑,以往进攻性的营销战略已经不再具有促进的作用,相反其副作用却日益显露。以往高歌猛进的北京现代的速度骤然放缓。
  当年8月份,本刊记者就此对卢载万进行独家采访时,出乎记者意外,他似乎对北京现代低迷的现状没有太多担心,相反,他甚至感到有些“庆幸”。
  “一个企业不可能老是超常规发展,通过放缓这种形式可以调整北京现代由于速度过快而来不及做的基础工作。比较庆幸的是,那时候出现的停滞,都是在第二工厂建成之前出现的。如果第二工厂建成后再出现这些问题,那时候应对就更难一些。” 卢载万说。
  尽早发现问题,在事态严重前加以解决,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这是使卢载万感到庆幸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理解,2007年北京现代速度放慢后的调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经过那次成长中的烦恼,对卢载万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北京现代从产品研发开始,就开始更多听取中国消费者的意见了。他说:“从设计初期开始,就开始感受消费者的意见。”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帮助北京现代实现二次腾飞的伊兰特悦动。
  “从2006年要开发新车的时候,我们就考虑,中国消费者会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从这个层面也做了很多调查,反映到了韩国现代的研究所,韩国研究所设计出来以后,我们再征求中国美院教授,专业人士,还有中方的一些人员人员的意见,请他们到韩国去看,综合大家的意见之后再定稿。从伊兰特悦动这个车型开始采取这样的方式,之后所有看到的车型,都用这样的方式。现在来看,现代出来的车型在中国市场还是得到消费者的一定认可的。”
  刚刚在中国上市不久的新车型瑞纳,则又是一个例子。卢载万告诉记者,在中国全球首发瑞纳两个多月后,韩国11月份才推出,而其他的海外市场则要到明年3、4月份才上市。从在这一点也能明显看出来现代对中国市场的新定位。
  不仅在国内,在现代集团内部,北京现代的品质管理已经得到了一致认可。不久前韩国现代对全球27个工厂进行了一次考评,北京现代的第二工厂荣获了第一的好成绩。对此卢载万并没有感到什么特别,在他看来,不得第一反而奇怪。他说:“我认为,在现代集团的27个工厂中,北京现代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处于前3名之列。”
  不能不说卢载万的运气确实是不错。经过2007年的调整,2008年之后北京现代又掀起了第二轮发展的高潮。与悦动上市同时建成的第二工厂,只用一年时间就将20万辆产能发挥到了极致。2009年,当大多数厂家因为产能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时,北京现代两个工厂近60万辆的产能都被卢载万用得干干净净。对北京现代来说,产能释放与市场爆发之间恰好实现了同步节拍,由悦动与伊兰特搭配的黄金组合成为月度销量排行榜的常客。卢载万与北京现代一起,又再次迎来了美好时光。
  
  “内涵、外延”张弛有道
  
  重新踏上快行线的卢载万变得更加谨慎,因为他知道,“能力越大,责任愈大”。与8年前荒草丛中建大厦相比,如今的北京现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加上12月份启动的三工厂建设,两年后,北京现代即将拥有百万辆之巨的产能。就在大家拭目以待更新更炫的现代速度时,2010年,卢载万却不提速度,而是强调以品质为核心的“品质经营”理念,“2010年北京现代的头等大事就是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其次才是提升销量及市场占有率。”他告诉记者,2010年和2011年是北京现代重视内涵式增长的阶段,2012年至2013年之后会将再是一个向外扩张的阶段。
  对于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卢载万说,北京现代经历了去年高速增长的过程,今年根据公司整个生产能力和市场的情况来看,产能不足的矛盾再次凸显。目前北京现代一工厂和二工厂加起来的生产能力为60万辆,今年北京现代定出67万辆的销量目标就是根据工厂生产能力,想方设法挤出来多余的18%来确定的。
  甚至到2011年,北京现代销量目标不会有很大幅度的调整,他预期,仅比今年多增长几万辆。这个时候提出“内涵式增长变革”,就是希望通过今明两年放缓步伐,对公司内部进行管理改革,通过对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各部门的“内涵式增长管理创新”,提高效率,提升综合实力。虽然卢载万没有明说,但他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旦2012年北京现代三工厂投产,公司会大幅度提高销量目标。”
  扩张—收拢—再扩张,在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扩张的变换中,卢载万精准地踏准了市场的每一个节拍。如何做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卢载万认为,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扩张都是有周期性的,企业必须依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一种方式,“通过[FS:PAGE]这些外延扩张是能增加我们整个市场份额,但在做外延式扩张的时候肯定会伴随着比较大的风险,北京现代就在往回调,通过内涵式增长来避免这种风险”。他总结,2008与2009年是向外扩张的两年,今年和明年是内涵式发展阶段,到了2012和2013年,北京现代将再迎来向外扩张的大发展。

  留有品牌心愿
  
  尽管8年时间里北京现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此时镁光灯下的卢载万更愿意保持一分清醒和冷静。在他看来,虽然北京现代在中级车、小型车上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但他坦言,北京现代以往在中高端市场表现不佳。北京现代如果要有更好的发展,必须在拥有高附加值的中高端车型上得到消费者认可,而这需要一个过程。
  “就像您刚才说的,我们的销售量是全国第四,但是我们的品牌没有达到那么高的程度。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形象就强弱而论,我个人认为有3个阵营:第一阵营以日、美、德系为主;第二阵营为部分美、欧、日品牌和韩系品牌;第三阵营主要以中国的自主品牌为主体。北京现代正处在第二阵营的较低位置,如何提升现代品牌形象,也是我如今最大的心愿。”
  这个转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卢载万说。但他相信,一定程度上,通过注入全新的现代设计语言,或许是一条捷径。
  卢载万表示,去年推出的i30具备纯正的欧洲风情、炫酷时尚的外观和内饰,给北京现代品牌注入了新活力。而今年i品牌第二款车型ix35正是北京现代品牌向高端产品进军的中间过程,目前消费者对ix35非常认可。至于瑞纳,它的“流体雕塑”设计已经成为卖点。
  卢载万透露,明年上半年,北京现代仍要在中高端市场发力,推出中高端车型第八代全新索纳塔SONATA。“现在比较可喜和安慰的是,新索纳塔在美国市场现在销量是每个月1万8到两万台左右,而价格也是和丰田凯美瑞基本相当。新索纳塔在美国有这么好的成绩,我希望在中国市场能够获得成功。”
  卢载万表示,为了保证新索纳塔在中国市场受到欢迎,韩国现代和北京现代专门组成了研究新索纳塔上市准备工作小组,这一年多来都在研究中国中高级车市场、研究新索纳塔这款该如何改型,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在有些人看来,一个以速度见长的企业,在发展速度和品质控制上,两者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好,企业发展当然会更快。”
或许,过去8年里给业界带来意外、留下速度口碑的卢载万,正在打造一种速度与深度兼顾的发展模式。他能否成功?这需要时间证明。但起码,对他与北京现代持怀疑态度的人比8年前少了许多,因为谈到北京现代,不会有人再犯同样的错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