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关闭在华最后一家工厂的影响还在发酵,日前又有国际机构预测:中国劳动力成本将在4年内赶上美国、5年赶上欧元区国家、7年内超过日本。
不管这个预测的准确度如何,可以确认的一点是:曾经以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中国制造”优势越来越不可持续。中国劳动力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仅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农民工工资同比涨幅超过14%
同样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汽车业,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爆出日系合资工厂工人因为待遇过低而停工的消息。客观来讲,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是坏事,一方面人力成本高将成为科技发展的动力,促进工业革命发展;另一方面,深度工业化需要劳动者提高生产和人员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进而推动中国汽车从制造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人口红利”并未用尽
5年时间中国劳动力成本“赶英超美”的消息让人触目惊心,毕竟过去30多年中国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但这种状况已经再难持续,据统计,国内劳动力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仅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农民工工资同比涨幅超过14%。同样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汽车业,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爆出日系合资工厂工人因为待遇过低而停工的消息。
虽然劳动力成本上涨大势难改,但业内专家认为,所谓的近期内劳动力成本赶英超美的预测有些言过其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测,尽管中国过剩的劳动力供给正在减少,但要到2020年至2025年之间的某个时段才会完全消耗掉。
“与越南、缅甸等南亚国家相比,国内低端产业工人成本是高了一些,但在高端制造业,与发达国家比还是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告诉记者。他认为,国内制造业工人工资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与美国、德国的差距还很大,所谓的几年内中国劳动力成本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说法并不属实。
加速产业优胜劣汰
虽然短期内无忧,但从长期来看人口红利减退必将深刻改变国内汽车业发展生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认为,就中国汽车而言,人口红利减弱将从两方面带来不利影响,这其中自主汽车压力尤其大。
“首先人口红利减退将提高车企人工成本。而过去10年里,国内自主汽车企业一向以低成本、高性价比车型抢攻市场,这很大一部分就得益于中国低价的劳动力成本。” 石耀东说。他认为,初级产业工人薪资水平成倍提高,直接受到重创的是那些效率低下和盲目扩张的企业,最终加速产业优胜劣汰。
其次,劳动力成本提高将加速汽车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但自主企业研发、生产所需要的基础技能型人才匮乏,东风公司一位负责员工招聘的人士告诉记者,如今想在人才市场上招聘一名八级钳工,即使月薪8000都难招到。劳动力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市场压力更会让自主汽车雪上加霜。
多方面因素叠加,无论是产业升级需要,还是人口红利减退的必然,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必要性越发凸显。
“人才红利”推动创新
无论怎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关键问题是怎样找到新的发展优势。
冯飞认为,靠廉价劳动力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已不再可能。当务之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在产业工人密集的汽车业,将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这是中国汽车必须走的道路。
“创造人才红利,就要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增加劳动的知识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石耀东告诉记者。他认为,只有将原始的人口红利上升为知识密集型“人才红利”,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才更显著、更长远。
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发展路径来看,也基本存在从一个廉价劳动力时代过渡为知识密集产业工人的人才红利阶段。也正因为劳动力缺乏、劳动力价格昂贵,才促发了大规模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FS:PAGE]就此来看,人口红利渐渐消退并不完全是坏消息,反而有望促发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国内汽车业真正由大做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