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终于注入实质性利好。根据日前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目标,2015年力争实现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两类新能源汽车产能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随着规划出台,电动车前景更被看好。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指出:“下一步应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力度的投入,加强税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杠杆调节与引导作用,从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鼓励和约束政策体系。”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政策趋于明朗,倘若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再落实支持到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或将迈入跨越式发展的临界点。
期待利好
据此规划,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主要战略取向将是纯电动汽车。当前重点推进的是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在产业格局方面,到2020年,中国将培育形成1至2家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对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规划》指出,今后的重点任务是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
与新能源汽车目标一起出台的是,国务院同时也设定了国内乘用车燃料经济性的标准: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渐入佳境
在规划目标出台之后,推出相关实施细则已经箭在弦上。按照业内此前预期,2011-2020年,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在节能汽车方面,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将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此外,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的工作方案,借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令人意外的是,已经在北上广实施的地方性限牌策略,或许一定程度上将成为推动电动车发展的利好。冯飞认为,在PM2.5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对环境的考虑很多,这将成为下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对新能源汽车不限购、不限行,将是一种很有效的刺激政策。在限购政策出台后,未来一两年,将可能是地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集中出台期。
必须联合
虽然“规划”目标和技术路线明确,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关于2015年和2020年两个节点的产销目标过大,倘若没有明确提出配套资金政策细化,仍将难有整体性突围机会,新能源汽车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并不是杞人之忧。此前为了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中国政府曾在2009年年初推出“十城千辆”的计划。不过该项目推进得并不理想。截至2011年年底,示范城市实际运营新能源汽车约1.5万辆,与2.5万辆的目标相去甚远。
对于新能源汽车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冯飞判断,首要因素还在于国内基础产业不足。“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电机、电控及电池技术积累均落后于日美等国家,中国新能源汽车缺的不仅是产业化,更是基础研发。”据了解,虽然国内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形成了各自的技术储备,但真正掌握关键技术的却没有几家。
对此弊端,大众汽车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一语中的:中国电动车市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联合意识不强,电池厂、整车厂单打独斗。
虽然国内成立了大小不一众多的汽车企业联盟,试图在新能源上有所突破,但这些联盟不仅没有实质性的科研成果出炉,最后连相互合作的呼声都日渐减弱。反观国际市场,跨国车企却以多种形式合作,展开了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进而形成优势互补。必也受到牵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