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一个富有魔力的时间。玛雅巫师说,外界流传玛雅人预言2012是末日,其实不是。在玛雅人看来,2012只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2012,中国汽车业同样走到了一个新的轮回的起点。
“入世”10年,黄金10年,中国汽车业经历了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的狂欢,但狂欢却似乎要在10年这个当口戛然而止。2012究竟是寒冬到来,还是暂时的挫折?企业是退潮后裸奔还是及时登上诺亚方舟?所有这些疑问,除了时间大神之外,没有人能肯定回答。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也有必要,倾听业界领袖的声音。作为掌舵人,他们的决策,他们的举动,左右着一个个汽车航母前行的航线;他们的力量,他们的方向,影响着汽车业整体的走势;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给汽车业的2012注入灵魂。
我们要关注的,正是这些灵魂人物。作为企业领袖,前瞻性是必备的素质。我们所关注的企业中,有掌门人早在市场转向之前,就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以期企业能够更全面、更均衡地发展。如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在保持重卡细分市场“老大”地位的同时,将企业发展方向校准为中重卡、轻卡、客车、皮卡等全系列商用汽车生产制造商,为中国重汽的未来绘好大蓝图。
同样迫切要把盘子做大的还有刚刚履新的江淮集团董事长安进,江淮近年商乘并举、谋求合资、尝试汽车金融并大规模出口海外,相信安进未来仍然会坚持在做强的基础上努力做大。
即使是蝉联销量冠军的上汽,身为上汽董事长的胡茂元肩头的担子仍然不轻。自主品牌的压力、商用车板块的表现都是胡茂元要思考的问题。胡要把上汽打造成中国汽车业航母,就无法忽视这些企业的短板。
对于深度转型中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用“宁可排名跌出前十,也要完成奇瑞的战略转型”来形容奇瑞的决心,一如16年前“干不成,跳长江”的义无反顾。
企业的调整也有市场压力传导的原因。曾走上巅峰也曾跌下谷底的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对这一点的领会恐怕比其他人要更深刻。2012,他和比亚迪都要学会慢下来,做产品也好,建网络也好,总要慢下来留出时间给自己来看清未来的走势。
2012,要交答卷的除了销量,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那就是自主。2012年,中国汽车业终于到了自主的收获年。
“两会”期间将亮相的大红旗,将揭开一汽自主再起飞的序幕。对于视自主为生命线的徐建一而言,这是他执棒一汽集团5年的最好答卷。
2012,也是东风推进自主品牌中期事业“乾”D300计划的第一个完整年,董事长徐平瞄准的是自主品牌年产销300万辆的终极目标。长安首款中级车逸动进入上市倒计时,其背后则是董事长徐留平为长安打造的国际化自主创新格局、占到企业年收入15%到30%的高比例研发投入。
北汽的自主品牌保密度更高,对于北汽重金收购萨博技术之后的首款成品C70,董事长徐和谊明确要求:“宁可慢一点,宁可重做,也要做出一个起步就是中高端水平的自主品牌轿车。”
拥有两家相距7000多公里远企业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2012仍然是把目光投向整个世界。
目光放得更远的还有广汽董事长张房有,打出资本市场这张牌,让张房有筹划已久的“大广汽”在2012年全面发力。
比起本土汽车集团,跨国巨头们盘子要大得多,但日子并不都好过。
通用CEO埃克森和大众董事会主席文德恩,为争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而斗得难解难分。前者手握销量第一的金字招牌,还要为盈利能力大伤脑筋。后者则发誓要在2016年以前,也就是自己的任期内,亲自把大众送上全球第一的宝座。
遭受日本地震和泰国洪水等重重天灾的丰田和本田,今年的主题无疑是绝地反击,誓要重新夺回在美国和中国市场失去的份额。同时,丰田社长丰田章男和本田社长伊东孝绅,都要面对改变传统日式企业文化的挑战。习惯性设置超高目标的雷诺和日产双料 CEO戈恩,不顾日本企业均遭天灾的事实,坚持将日产开上高速路最左侧车道。
敢和大众顶牛的铃木社长铃木修,为人的坚韧度让业界佩服,不过铃木面临着产品上攻受挫和小型车市场竞争加剧的双年已 66岁的福特 CEO穆拉利,仍然在寻找那个令他放心的继任者。无论这个人是谁,选择在“福特的福星”之后上任,都要面临挑剔和质疑的目光。
身处前景最黯淡的欧洲市场,标致雪铁龙 CEO瓦兰和菲亚特、克莱斯勒 CEO马尔乔内在销售业绩上可谓难兄难弟,以至于本届底特律车展上盛传两家企业要联盟,瓦兰和马尔乔内都忙不迭地斥之为谣言。要想各自保住业绩不出现大滑坡,两位高管不得不集体盯紧中国、重打压,能否解局还未可知。印度等新兴市场。
同为亚洲企业,韩国现代起亚集团要比日企好命。会长郑梦九担心的不是销量,而是企业更长期的发展。他一再警告现代起亚不要高枕无忧,为此他不惜把现代起亚2012的销量增速降到6%,以便企业内部做更深层的调整。
和上面两位CEO相比,宝马CEO雷瑟夫和戴姆勒董事长蔡澈幸运得多,同处不愁增长的高档车市场。两个老对手要在中美欧等市场真刀真枪地比拼,去年被宝马全面压着打的蔡澈一定很焦心尽快扳回局面,否则下一轮逼宫他恐怕扛不住。 2012,有人欣喜,有人焦虑,有人意气风发,有人愁容难解。市场就是这样的残酷。可以肯定的是,机遇总青睐有准备的人,结构健康、机体强健的企业,在盛世之中可以收获业绩,在寒冬之中亦有资本成功过冬。希望我们所关注的这些企业,都能成为耐得寒冬并且能够畅快冬泳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