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等着看吧,未来五年规划完成的时候,北京奔驰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那会是一个重要的‘角儿’,不信我们就走着瞧。”
5万辆的销量,在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这其实并不算什么。但有人会为此而激动。
东三环的北京汽车大厦办公室里,与其面对面坐着,明显能够感受到徐和谊的兴奋。他的情绪,与距此10公里之外的北京奔驰2010年产销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有关,这是北汽集团旗下的高端合资品牌,也是整个北京汽车工业的高附加值产业之一。
解读徐和谊的身份,不仅仅是北汽集团董事长、北京奔驰董事长了,他还必须充当首都工业经济转型的开拓者。就像一汽一直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经济支柱,北京市需要北汽的崛起,更需要北京奔驰的崛起,而首都工业经济千亿元“航母”的担子也抛给了徐和谊。北京奔驰,是一揽子计划中的重要一环。
2005年成立之初,北京奔驰连续3年亏损,年产不足7000辆;2009年,公司成立4年来首次盈利;2010年,北京奔驰突破5万辆的销量,较2009年增长180%,销售收入大幅提升,同比增长158%。这一年,北京奔驰的中外双方,将5年后的规划摆在了公众面前:2015年,北京奔驰将实现更大幅度的产销突破, 这在之前,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
不过,北京奔驰陡峭的上扬曲线,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冲击力的说明。
这种局面,其实没那么顺理成章。拜时代所赐,也不全是那么一回事。虽然徐也承认:“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个市场。”但一个重大亏损的企业,一个在集团内部完全拖后腿的企业,如果完全靠大势去推动,那不会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你等着看吧,未来五年规划完成的时候,北京奔驰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那会是一个重要的‘角儿’,不信我们就走着瞧。”大手一挥,徐和谊笑得很开朗,北京腔调有十足的范儿。“炼铁是男人干的事”,这个在1978年考大学填报专业时就选择炼铁的汉子,骨子里有的,是一股执拗劲。
按照他的想法,北汽要做世界的北汽,那么本身就是“贵族”出身的北京奔驰,必须要有更好的表现。北京奔驰在中国,即使是合资企业,也必须要与“奔驰全球第一品牌”的段位相匹配。现在,通过几年的努力之后,徐和谊就是要让北京奔驰成为真正的“明星”,让北京汽车和北京工业经济向高附加值、高品牌转型。而他给自己、给北京奔驰定下的时间周期,为5年。
如果结合徐和谊业界周知的“狠劲”,再有北京奔驰的“高贵血统”,这种“大心气”,并不是没有胜算。
质的变化
2007-2008年,是徐和谊就任北京奔驰董事长来最为揪心、也最为漫长的两年。
“中国步入到汽车社会,汽车大规模地进入家庭,这个合资企业依然没有发展上有一个好的态势,同时看不到未来发展的前景,这就是进入到21世纪前几年的状态。北汽很着急,外方也很着急。”徐这样形容曾经的北京奔驰。
彼时,不仅是徐,包括北京奔驰一干高管,一度都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
2007年1月31日正式接管北京奔驰时,徐和谊所操的大盘还包括北汽控股与北京现代,整个北京汽车工业都需要他做出更大的调整。而在整个北汽集团体系中,北京奔驰是最为年轻但又最为复杂的一个板块,少有人对北京奔驰抱以希望,即使是徐和谊掌舵,大家更为关注的,是其如何解决老国企多年的历史难题,将旗下复杂的企业关系、股权关系一一理顺。
但无论集团还是集团旗下,所有的不满现状,作为“一把手”的徐和谊,都必须要给出一个说法,当然,也包括北京奔驰。
如果完全从市场角度去解读北京奔驰的连续亏损,难免不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北京奔驰并非一个年轻的合资车企,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商业故事。徐和谊接手的,并非“奔驰”的金字招牌,更像是一块烫手山芋。
北京奔驰,前身为中国第一家汽车合[FS:PAGE]资企业北京吉普(1984年成立),上海大众建立“国产化共同体”的经验,追根溯源还是从北京吉普学去的;随后,吉普的母公司美国汽车公司被克莱斯勒兼并,但克莱斯勒入主之后,这个典型的美国汽车公司,对中国的合资企业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新产品投放乏力,产量始终未突破过1万辆,“七五”期间就形成的8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基本闲置;1998年,事情变得更为复杂,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重组,戴-克顺理成章地成了北京吉普的股东,但由于戴-克全球经营受挫,对中国市场的认知也未达到战略高度,无论是产品导入还是本地化生产,都相对滞后。以致在2002-2003两年,中国汽车市场连续井喷,奔驰却远落后于奥迪与宝马,而在全球市场,作为“汽车第一品牌”的奔驰,实际并不承认二者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两个市场的悬殊差异,不可谓是奔驰的痛苦,甚至显得“残酷”。
“20年前起步早于上海大众,但20年后,‘尊贵’的奔驰还无法享受到‘贫贱’桑塔纳在中国的礼遇。”诸如此类抨击,多见报端。
“一个合资公司,两种产品、两个品牌(指克莱斯勒与奔驰)、三种文化(指奔驰、克莱斯勒与北汽),这个北京汽车最重要的整车行业,26年了,酸甜苦辣都有。”对于北京奔驰曾经受到的非议,徐和谊承认,当时合资企业的三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很难调和。
事情终归要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徐和谊必须拯救北京奔驰,使其重生。
转机出现在2007年5月,徐和谊履新北京奔驰董事长的第4个月。
受金融危机影响,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出售克莱斯勒股份,戴姆勒和克莱斯勒正式分家,克莱斯勒退出北京奔驰-戴克是必然之势。
“金融危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机会。一年前,我们还在为克莱斯勒是否还能够继续留在这里而烦恼,现在北京奔驰的结构调整已经非常清晰。”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徐和谊这样回答。
有人说,这是北京奔驰质的转化,外方股东由二而一,中方的话语权无疑加大。有据可依。
克莱斯勒退出后,最直接的结果,北京奔驰-戴克的后续产品研发难以延续、生产线空置、土地分摊成本上升、经销商利益受损。平白无故蒙受损失,这不符合徐和谊的性格。2008年5月,徐领导北汽谈判组开始与戴姆勒谈判。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08年12月初,戴姆勒公司同意向北汽集团支付8亿欧元作为赔偿。此次赔款开了外方向中方非对外贸易赔偿的先河,因其数额巨大,也称为“中国第一赔”,对于持续亏损的北京奔驰而言,这笔资金意义重大。
“2008年真的是很复杂的一年,但北京奔驰现在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是第一个重要的基础。徐董事长在与克莱斯勒、戴姆勒的关系上,战略层面处理得非常好。”谈起这件事情,北京奔驰高级执行副总裁蔡速平直言。
尽管当时与戴姆勒集团打交道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但那个时候,徐已经彰显出强势的作风,他将北汽的合资合作带向了另一种轨迹。包括北汽旗下另一子公司北汽福田在与戴姆勒的合资中,兼任北汽福田董事长的徐和谊,硬是与外方达成协议——中方品牌第一次作为资产参与合资,且第一次生产福田的欧曼产品,打破了中方用市场换技术、外方占主导的传统认识,创造了国内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惟一的合资模式。
北京奔驰,一个在中国汽车市场最为特殊的合资企业,终于就此步入正轨。现在回想,徐仍对《汽车人》感叹:“那段时间,这个北京奔驰董事长,真叫一个累……”只有自己明白个中滋味,但他甚感欣慰的是:“克莱斯勒的退出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德双方在利益和目标上趋于一致,就是奔驰这个品牌如何在中国汽车市场做强做大。”
乾坤扭转
在徐看来,克莱斯勒的退出,意味着重新定义北京奔驰的时候到来了。
重新定义,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很多人都为徐和谊这句话,竖起了耳朵。但从2008-2009这一年时间,北京奔驰依然对外沉默,来自各方媒体的采访要求基本被拒绝。
时机尚未成熟时,谨慎成为必然的态度。徐和谊头上的紧张空气并没有完全消散,北京奔驰还有很多难题待解。
依然是历史留下的包袱。
根据2003年的合资协议,北京奔驰的国产车型限定在E级车与C级车两款产品,相比于竞争对手,这样的产品线确实单薄,
这种压力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点。为了国产全新E级车,只有两款产品的北京奔驰却停产老款E级,调整生产线,并计划用两年的时间为此做准备。虽然该年同时又推出了5款C级车,但业界的声音基本都不怎么好听:“两年,仅靠C级车一个品种,年产仅2万辆的规模,如何支撑市场?如何支撑整个企业发展?”
更烦心的是,业界总是喜欢拿一汽奥迪与华晨宝马与之做对比。这一年,如果不考虑克莱斯勒产品,北京奔驰市场销量为16500辆左右,虽然相比2007年有超过20%的增长,但无论从销量绝对值,还是国产车与进口车的对比,北京奔驰都与一汽奥迪、华晨宝马有非常大的差距。
一年的调整期,对于北京奔驰而言还太短了。
“我们不跟奥迪比,也不和宝马比,我们只和自己比。”即使是这样的态度,业界也认为不过是官方说辞,规避问题。
改变来得那么艰辛但又非常快,北京奔驰终于在 2009年实现了成立4年来的首次盈利,无疑是久违的喜讯。彼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百年老店通用汽车深陷泥潭,宣布破产,完全依靠C级车一款车型的北京奔驰,却在危机的年份,赢来了好的转机。
有了好的开端,接下来的形势就在意料之中。2009年,在奔驰C级轿车所处的细分市场,C级车同比增长达到125%,新一代E级轿车的上市工作也准备妥当,北京奔驰全国经销商大会首次单独召开,经销商网络也从年初的122家扩展至143家……
“连续亏损多年的北京奔驰,似乎在一夜之间扭转了乾坤。”有媒体用这样的字句形容。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徐和谊对蔡速平打趣地说:“老蔡啊,是出面说说话的时候了。”他的意思是指,北京奔驰的变化,需要让业界真正地看到,而不是还停留在当初的印象。“一边倒”的舆论,总是给北京奔驰不断制造麻烦。
其实,2008-2009年,整个北京奔驰都在厉兵秣马。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国产车的认知度不被提高,即使引进再多的产品,可能也无法改变现状。按照北京奔驰的设想,就是要集中精力做好主打车型,用产品带动,提升“北京奔驰”在用户心目中的知名度。
这是一场“以国产C级车打头阵、全新加长E级车跟进”的产品调整战。重压之下的北京奔驰,用了两年时间,终于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
“我们研究了中国的产业政策与环境要求,加快引进了C级车并使C级车系列化,比如说C180,1.6排量,30.8万的价格,你说你会动心吗?就是通过国产C级车,市场特别是消费群体越来越认可国产奔驰了。”蔡速平说。
同样解决的,还有北京奔驰的渠道问题。由于奔驰经销商以前大多是卖进口奔驰的,对如何去卖国产奔驰缺乏有效的策略和足够的认识,但在2009这一年,他们开始真正理解国产奔驰的意义,在市场第一线准确地向消费者进行传达。
随着被北京奔驰寄予厚望的国产加长E级车在2010年推出,从产品、品牌到渠道,北京奔驰前期打下的优势基础,正在进一步扩大。虽然与竞争对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北京奔驰反击的“底子”已经铺垫好了。而不管是进口奔驰还是国产奔驰,全球对标的质量品质,都是不妥协的基本准则。
一直以来,“产品单薄”与“国产化乏力”是业界对北京奔驰最多的诟病,《汽车人》对面的蔡速平,显得很坦然。“两年多的努力,北京奔驰得到了提升,产品结构调整也必须实现突破,你知道,只有E级车和C级车参与未来市场竞争并取胜只是一个幻想,北京奔驰要加快引进更好的产品,实现产品系列化。
蔡透露,从2008年最终决定引进新一代E级车时,股东双方就开始为是否引进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新车型进行讨论,加大引进新车型的力度是北京奔驰非常希望的事情,“因为这在确立了奔驰品牌在北京奔驰重要地位之后显得更加迫切。”
章程是死的。只要是有利于合资公司发展的决定,都可以去突破。按照规划,到2015年,国产奔驰与进口奔驰的销售比例要从现在的3:7调整为7:3,那么北京奔驰的产品序列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完整。
“现在从国产化率来讲,C级与E级都超过了45%,还要继续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也支持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而且,我们后面的车型的引进决策是每年一款新车型,最快的一款是GLK,年底上市。”蔡速平告诉《汽车人》。
他还记得一个细节。2010年,自己陪同徐和谊前往斯图加特出差,当考察了奔驰的新产品后,徐董事长认为在产品引进上,还有很大空间,他说,“只要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我们都要做。”
按照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大势,这样的“野心”不是没有可能。
战略共同体
“在栽跟头之前,我能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把它干成。”这是徐和谊经常说的一句话。所以,当北京奔驰希望构建全产品序列时,如何得到外方的支持与认可,这是徐和谊实现梦想的关键。
“德国人在慢慢转变。”不管外界如何议论,徐和谊回答我们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说了这句话。外人眼里的奔驰,与徐眼里的奔驰,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好奇,当强势的徐和谊与固执的德国人相处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不是大家想像的那种“吹胡子瞪眼”,“也不能叫做是我强势,还是凭真心吧。”徐笑着说,“就像2010年福田与戴姆勒在商用车的合资,如果大家都不真心,福田品牌也不会作为资产参与合资。” 当然,在中国“吃过大亏”的奔驰,也已经意识到完全凭借自身无法站稳脚跟。
当合资双方形成战略共同体时,一切就变得容易多了。从国产C级车的推出,到国产全新加长E级车专为中国设计,包括后续产品的规划,小排量产品的引进、国产化率的进一步提升……都是在一种信任合作的氛围中做出的决定。
“我觉得双方的沟通合作越来越好,”徐董事长对北京奔驰信任总裁戴斯先生很是认可,也对奔驰总部的决定感到满意。
“我们之前的E级车与C级车的国产化,得到了戴姆勒的全力支持,实际上也是戴斯的努力,因为他是奔驰轿车采购项目的老大。”蔡速平同样认可这个新搭档, “我和布切克在3年共事中没有红过一次脸,都很包容。戴斯来了后,我们之间的合作会更好,这并不是能力对比,而是说一种共同的目标所决定的。”
这还只是外界所不知的一个片段而已,产品导入计划也只是一个方面。
据说在北京奔驰内部,以前董事会会议要开10个小时,而现在,基本3个小时左右就会结束。7个小时的时间差,对于一个合资企业的决策层来讲,既是沟通效率的证明,又代表了合作双方的默契。而徐和谊与戴姆勒高层之间的核心沟通平均每年两次。
在《汽车人》采访的当天下午,蔡速平刚刚结束了与外方的讨论,作为董事会成员之一,他对此有极大的话语权。“我和外方总裁(指戴斯)把董事会要讨论的议题和材料沟通了一下,这样就能提前把存在的分歧去除掉。中西方文化总会有碰撞,但不管碰撞是什么,大家可以一起沟通,把问题说出来。合资企业看上去是经营团队在打拼。 真正打拼的是幕后的两大集团,所以双方股东的支持是重要的。”
北京奔驰股东双方双方合作的态势越来越好,这表现在对未来项目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努力。
一是加快产品引进,实现产品系列化,实现产能大幅提升,首次在德国本土之外、在北京奔驰建立发动机工厂,实现国产化的发动机将率先使用在北京奔驰的车型上。
二是软件,双方股东共同投资建立北京奔驰研发中心,提升本土化研发能力;北京奔驰将花大 力气对中国本土人才进行培养。在全新加长国产E级车的推出过程中,为了提升员工的工艺技术水准,北京奔驰选派了三批员工前往德国戴姆勒辛德芬工厂接受工艺培训。
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奔驰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准备新产品的引进,近百人被派往德国总部培训,这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意识和做法。在未来五年中,还将派出大批员工参加培训。蔡速平说,“鉴于中外双方高层的一致共识,北京奔驰的人才体系也将迅速搭建。”
在蔡看来,北京奔驰企业文化的最重要层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他常提到内部的“务虚会”,所谓的“务虚”,他解释,就是沟通的一种形式,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现问题再讨论。“我们经常是拿几个小时去‘务虚’,这个交流的过程非常好。”
蔡速平很高兴地说起了2010上半年的一次“务虚会”,当要求大家分别总结北京奔驰这3年来的巨大变化时,中外双方共6人,有5人不约而同地列出了“双方沟通最好”。“一旦方向一致了,这个品牌就成功了一半,更何况,是奔驰这么好的品牌。”蔡说。
还有一个更好的例子。北汽集团即将整体上市,北京奔驰的中方股权将作为优势资产注入北汽股份,“双方沟通得非常好。很快我们就要开展评估工作了。”徐表示。
徐和谊很笃定地表示。“现在中外双方决策体系更加客观公平了,当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大方向定了,就好推进了。”
徐的信心,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基础。他一直认为,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方的力量很大,各方面的政策争取、对本土市场的把握,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协调,“在北京奔驰,行政、党组织都是中方负责,凝聚了多少人的力量。”
“人”的筹码
尽管心气很足,但徐和谊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危机感。而让他真正头疼的,并不是企业业务的发展,还是“人”的问题。北京奔驰从今后的发展看,需要打量的人才,人才问题是困扰北汽集团和北京奔驰的大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大问题。
当然,徐和谊有自己的用人之道。
2008年,徐和谊入主北京奔驰第二年,其主导的一场企业中方高层人事调整,引发业界关注,几名中方“元老”纷纷离去,媒体甚至称之为是“巨变”。当时,官方说法是“正常的人员变动”,但现在回头来分析,那时的北京奔驰-戴克(克莱斯勒尚未退出),由北京吉普演变而来,上个时代的色彩使得这个合资企业更像是一个老国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输入新鲜的血液,这也关系到徐和谊对整个北汽“集团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北汽一直酝酿的整体上市步伐。
“过去很多人对我有看法,我也懒得去解释,时间长了,就全明白了。”徐和谊说,自己用人从来不谈话,所有的调整都是为了企业大发展,与什么人情关系全都不沾边,“企业文化别弄成了互相琢磨人,互相许愿,谁也别猜,猜也没用,有些企业就很容易有这样的文化,我觉得,企业文化就必须正派,要有正气,不能拉帮结派,我在公开场合也这么讲。”
谁有本事就用谁,没有做成就找原因。最近,徐和谊又调整一批人员,他坚持自己的判断。至少目前北京奔驰的发展态势证明,他之前的很多决定都没有发生方向性的偏离。
按照福田一位高管的说法:“上海的商业氛围成就了胡茂元,徐和谊的领袖特质,则表现在海纳百川似的兼容并蓄。”事实上,北汽集团与包括北京奔驰在内的集团下属公司,不少部门的人员,都来自全国各地,没有太多的老北京人。在徐和谊的观点中,首都就应该是一个聚集各方人才的地方,北汽更应该有包容开放的文化,汽车作为全球性的产业,更不应该有地域差别,因为在市场上“真枪实战”的对手,都是全球性的强敌。
为了人才的问题,徐和谊可谓煞费苦心。他笑言,当初为了蔡速平加盟,用了好几年时间。
2008年,北京奔驰最困难的时期,蔡速平开始出任合资企业中方一把手。而谈及当时为何选择来到北京奔驰,他的回答让《汽车人》甚为吃惊:“在到这里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有国产的奔驰。对北汽不了解,对北京奔驰不了解。”
徐与蔡,是在一次行业会议中认识的,朋友的身份,使得他们更为了解对方。蔡还清楚记得,2008年春节过后,与徐和谊在北京聚会分别后,自己与太太一起到北京奔驰厂房转了一圈,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北京奔驰。
“所以你问我看重什么?其实就是徐和谊身上的东西,当时我对他更了解。他身上有很多霸气的感觉,很仗义,同时又很细腻。”
其实,在中国,企业的很多个性是与这个企业的领导者密切关联的,企业要成功,就需要领导者的强势与人格魅力。比如联想柳传志,比如海尔张瑞敏,包括上汽胡茂元……徐和谊不过是众多企业家中的一员。
“各个板块的人才一直都是紧缺的,作为集团总部的管理层,人手更紧。但我们毕竟不在一线,一旦发生人才矛盾,将以一线为主。”徐和谊这样解释,他还透露,在整个北汽集团,北京奔驰的人才培养投入是最高的。
蔡承认,现在,包括研发、制造、物流、质量……北京奔驰各个层面的人才队伍都需要强化,而人才体系对于一个企业的运营又是至关重要的。“每个项目组都在问我要人,交上的报告很多都会画一个‘闪电’符号,这就是‘缺人’的意思。”
迅速膨胀的业务,让北京奔驰出现了较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到2015年,北京奔驰现有8-10万辆的产能规模将扩大几倍,将由现在C级、E级两款产品扩充至多款产品,而不仅仅是整车制造,包括本地化改造、发动机生产、技术研发等领域的工作,北京奔驰也将介入。如此,企业人才体系与企业发展速度如何匹配?
早在2010年的董事会上,蔡速平提出了一个议题,希望能够成立北京奔驰的培训中心,使本土化人才在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方面实现提升,该议题得到了董事会的通过。按照规划,在2011-2013年内,北京奔驰将派出大批员工前往德国培训,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术培训,还包括管理层的培训,奔驰是全球知名品牌,工程与管理经验是值得学习的。”曾经在日本进行过长期培训的蔡速平,深谙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仔细观察一下北京奔驰现有队伍,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30岁左右的中层干部较普遍,而不是业界曾经认为的“老北京吉普人”偏多。“其实这3年,我的理念也在变,用心去发现人,更多看到他们的优点,大胆启用了一批年轻人。”蔡速平寄望年轻化的团队,更快速地向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转变。
而最近,北京奔驰正在进行全球招聘,包括在奔驰总部实习的一批中国留学生,通过考核后,也都即将来到北京奔驰工作。“如果有一天,别人问我给北京奔驰留下了什么,我希望自己可以说是‘人才’。”蔡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他还有时间去实现这个梦想。
一切都在紧密锣鼓地进行中。回望600多年前,年轻的义军首领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后开创了明朝的200年基业。而现在的北京奔驰,在徐和谊的带领下,又何尝不是处于这个阶段呢?
“王者”是否能回归?就看这下一个5年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