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准入” 更要管“结果”

时间:2014-12-22 15:21:04 来源: 作者: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11月16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要求乘用车企业必须具备必要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具备保证产品生产一致性的能力和产品营销及售后服务能力。

  11月16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要求乘用车企业必须具备必要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具备保证产品生产一致性的能力和产品营销及售后服务能力。同时要求乘用车产品经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乘用车产品未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这延续了有关部门一直以来从“入口端”进行管理的思路。在汽车产业连续几年爆发式发展之后,收紧市场准入无可厚非。但是不是政府只需要关注准入管理就可以了呢?
  我们来看另外一组数据,J.D.Power近期公布了2011年中国新车质量调研结果,2011年的新车质量达到了自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每百辆车所出现的问题数仅为162个,比去年减少了6个。但自主品牌每100辆车平均有232次故障,相比去年同期的224次有所上升。
  也就是说,虽然政府对汽车行业的准入卡得很严,但得以进入这一行业的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却在下滑,而且涉及到核心零部件的问题。这说明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自主品牌企业自身的问题,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环节上监管的缺失。
有关部门严格控制产品进入市场,滋生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跑部、跑项目、跑资金的需求,各种形式的驻京办因此屡禁而不止,但产品进入市场之后,监管却几乎缺位。
  再对比一下,欧美国家对于汽车业的管理更多着眼于“后端”,也就是会严格抽检市场上产品质量,而且有柠檬法等严格的法规,所以虽然没有市场准入管理,车辆质量和服务却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准。
  我们可以吸收欧美成熟市场的管理经验,加强对企业在市场运行中的管理,包括尽快推出汽车“三包法”,对在售车辆进行抽检,处罚力度也应相应增大。现在,中国要求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那么我们自己也应该有着完全的市场经济思维。真正的管理需要从全链条着眼、从最终效果出发,而不仅仅是延续计划经济时代准入管理的老思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