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何时才不是 “浮云”

时间:2014-12-22 15:21:34 来源: 作者:黄超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目前国内商界整体都是实用主义的极度流行。理论研究?精工细作?在销量和利润面前,“神马都是浮云”了。

目前国内商界整体都是实用主义的极度流行。理论研究?精工细作?在销量和利润面前,“神马都是浮云”了。

  最近业内考MBA的人又变多了。找身边的其中一个问了问,他的理由是,做技术的不出头,“你见过几个总经理是做技术出身的?”我老老实实回答:“确实很少。”他感叹:“是啊,所以借着读MBA转换一下角色。”本想问他为什么不直接在企业里转岗,但马上就觉得这话多余了,一切刺激政策都撤销了,看淡今年销售的恐怕不止他一个。
  这位仁兄的遭遇其实相当有普遍性。无论媒体、专家怎么呐喊中国汽车要掌握核心技术,但在企业实际操作中,销售仍然是老大,一切都是为销售服务的,技术只是其中之一。
  销售导向当然有其合理性,企业总得先生存下来,才谈得到发展嘛,但问题是,现在这种倾向已经过度了。除了几家大车企确实在默默建设研究院,而且成果比外界所知的还要多一些之外,很多企业对于技术抱着实用第一,够用就行,甚至还有要求不要太精细,程序能简化的还得简化,因为增加成本,增加时间。要知道,在车市热潮时候,早上市一个月,可能就能多卖出几千辆车,所以研发时间被压缩再压缩。
  也有人认为,国内车企即使没掌握核心技术,但在造型上可以有所突破。其实,造型,甚至内饰等细节,和其他技术所受的“待遇”并无太大区别。重视技术的到了这个环节一样重视,不重视的还是一团乱麻。
  至于还有的研究院,至今一大部分工作干的是深度拆解国外某品牌车以便模仿,就没法置评了。
  有人会说,模仿算什么?后起者的必经之路嘛。粗糙一点算什么?支持国货嘛。话可以这样说,但如果你买了一辆这样的车,接下来,修车排队的时候就不会这么想了。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东北有一家车企曾经推过一款很受期待的车,但这款车的发动机却存在问题,然而,为了争取尽早上市,最终这个问题在测试阶段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就匆匆上市了。最终这款小毛病不断的车型沉沙折戟。
  还有新能源车,这两年炒得火热。有新晋者借势在新能源车上做“噱头”,声势十分唬人。当时捧场者不少,甚至有人宣称,中国可以凭借这一技术在新能源车发展路上“弯道超车”。但三四年下来,大家才发现,那不过是拉大旗做虎皮,提高知名度而已。真正走量的还是作坊研究院的模仿作品,价格高出几倍的新能源版仍然只是“花瓶”。至此,受伤害的恐怕不只是曾经的粉丝们吧。
  这两年随着刺激政策发布,车市热度不断升温,很多类似的问题被掩盖。然而,随着刺激政策的终结,北京等城市对汽车的限制,车市恐怕会逐渐降到常温。在退潮的时候,谁在裸泳就可以看得清楚了。
  最近看了不少文章,引述国外车企对技术的重视,比如“冥顽不化”的沃尔沃对技术和安全的坚持,被国内车界认为病得不轻的美国车企对理论研究照样很重视等等。作者大概希望借此劝导中国车企也提高对技术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先要泼一盆冷水,我们的期望值不要调得太高。国内车企对技术的草率态度,和大环境有很大关系。目前国内商界整体都是实用主义的极度流行。理论研究?精工细作?在销量和利润面前,“神马都是浮云”了。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国内车企有些负责技术的中高层,自身技术不过硬,对于国外的技术发展、开发和设计流程也并不十分了然,以至于有些该抓起来的没抓住,比如技术人员配备人数、不同分工等等,有些又抓得过细,甚至新车的哪个转角的角度美不美。至于协调技术部门和销售部门、供应商的关系,就更容易出现或无原则让步、或无所适从的问题了。这就更不是咱们喊几句口号、写几篇文章能解决的了。
又是一年汽车销量数据出炉的时候,可以肯定,我们可以拿销量第一来陶醉一回,不过,陶醉过后还得清醒过来,最好擦[FS:PAGE]亮眼睛看看什么时候技术才能真的不再是“浮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