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地方政府坚定支持,李书福广揽人才,银行、地方政府和投行慷慨解囊,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再从福特手中购得沃尔沃100%的股权,在中国汽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农家子弟娶了神秘女郎”,李书福又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此前批评之声高于赞同,机遇和风险孰大孰小,李书福和吉利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判断准确的,李书福冒天大的风险,抛弃成见,在于心中涌动着的那个拥有国际品牌、做强中国汽车的梦想。吉利作为民营企业,却成为中国汽车第一个收购国外高档汽车品牌的企业,意义是里程碑式的,远高于失败的腾中悍马案。李书福和吉利汽车展示了中国汽车企业和中国人敢于向世界汽车高峰攀登的气概。
此次收购,吉利汽车民营企业的性质没变,但人们将不会再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仅仅只有13年的汽车企业——头顶耀眼光环,脚踩未知之路。并购失败案例实在太多,跨国收购的一切同样的困难都将袭来,但即使如此,走出去仍是中国企业做强的路径选择。吉利成为急于寻求做大做强的中国汽车业最好的诉求载体之一。做强的核心诉求,于吉利于中国汽车,都有普遍意义,而承载这个普遍意义的,不是光环、炒作,而是通过收购,为我所用,如何尽快提升自己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品牌,如何把吉利的自主研发推向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这是中国汽车业海外收购的普遍意义,吉利将如何驾控这一切?
显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全球鹰、帝豪、英伦这些吉利刚刚起步建设的品牌,无疑会受益于收购沃尔沃带来的品牌帮带提升效应,但支持这些品牌向中高端和知名品牌发展的技术支撑,可谓是吉利快速发展最需要的。其实,这也是整个中国汽车走向海外收购的一个立足点。没有人会相信,收购后会将技术轻而易举地采撷而来,但无论如何,收购的真正作用和目的,就在于此。
获取技术之难,遭受冷落之苦,上汽在双龙案上教训深刻,尽管难以知晓上汽从双龙得到了多少技术,又消化了多少,但短期经营失败,上汽注定没有达到目的。李书福和吉利也既要保持沃尔沃品牌的良好运营,实现盈利,又要瞅准时机,真正获取技术,但在和沃尔沃初次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对李书福更有信心一些。
在并购操作过程和签订的协议来看,李书福没有冲昏头脑,他用谦虚的态度承诺,沃尔沃研发总部、生产基地仍留在瑞典,沃尔沃品牌保持独立运营继续执行现有商业计划……人们担心的,就是舍得孩子却没套着狼,人们还会用理念、文化、法规等的不同列出一千条困难的理由。李书福显然要做的是长期打算,他不会做赔钱的买卖。使沃尔沃安全渡过过渡期,实现稳步成长,在吉利旗下盈利,而吉利本身的家底,在运营沃尔沃过程中,实现技术、品牌提升大翻身,这才是真正目的。李书福开放大度,以长远眼光和博大胸怀,包容了现有的条件,赢得了瑞典人的心,首战告捷。这是李书福自信的体现。
尽管和福特、沃尔沃三方之间在知识产权、零部件供应和研发方面达成了重要条款,但沃尔沃和瑞典政府同样极有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阻止技术及生产转入中国,有人也担心,即使吉利成功地获取技术,也不一定完全消化为其所用。要说的是,吉利的平台和沃尔沃的差距,确实犹如自由舰和C30、帝豪和XC90的差距,但人才和管理逐渐国际化的吉利,正在弥补着短板。随着在中国建厂、技术改进、交流等,长期的合作运营,极有可能改变过去中国企业难以从合资和收购中获取真正技术的局面。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沃尔沃在中国销量基数低,2009年在中国市场能以2万多辆销量,实现80%的增长,潜力无疑是巨大的。在收购澳洲DSI变速箱之后,抱定沃尔沃一搏的李书福和吉利,要经历成功经营期,然后过渡到为我所用,壮大自己的过程。[FS:PAGE]尽管代价较大,耗时会长,但作为中国汽车崛起的代表,人们有理由相信,李书福和他带领下的这个民营企业,假以时日,终究会达到目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