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扬:车业改革须自主自强

时间:2014-12-22 15:22:18 来源: 作者: 点击:
关键字:
摘 要:当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一些与此相关的改革政策,却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国外势力的压力和挑衅。  

  当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一些与此相关的改革政策,却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国外势力的压力和挑衅。
  2月28日,欧盟商会秘书长Dirk Moens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发表言论:“欧洲车企因‘公车采购目录’在中国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将敦促欧洲国家政府采取反制措施。”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向《中国商报》表达他清晰而坚定的态度:你不让我进欧洲,我就不让你在中国卖,看看到底谁厉害!

中国车业不受外方制约

  随着欧洲经济的不断恶化,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成为欧洲获利的重要途径。而欧洲汽车品牌,在中国的私车和公务车市场都占据着巨大比例。
  在欧盟商会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2012年中国公务车采购数量预计达30-60万辆,涉及资金数千亿元。但随着新目录的出台,不能入局的欧洲车企意味着或许将与这张大单失之交臂。
  与此同时,包括长城、吉利等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也正在通过收购、建厂等方式,积极准备进入欧洲市场。此次欧盟商会的所谓“反制中国”的杀手锏,正是基于这一中国车企发展的需求而设。
  “如果该国家对一个行业开始采取闭关措施,就不要指望其品牌在本国之外能受到欢迎。”欧盟商会此前已经就类似问题,发表过同样强硬的表态。但这一观点,遭到了以董扬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业人士的反驳。
  “政府采购,不受WTO普惠原则限制,因为政府采购是花纳税人的钱,且政府使用的物品又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等,所以政府采购可以自行制定规则。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不如此。”
  亲身参与过WTO谈判的董扬,非常熟悉“入世”规则。欧盟商会的举动,不仅不合理,同样不合法。
   事实上,欧洲车企已经在中国享受了包括减免税等多方面的超国民优惠待遇,同时在“市场换技术”的原则下,合资车企通过引进车型生产销售,在中国赚取了远超于其他市场的巨额利润。
   如今,随着自主汽车产业的成长,自主乘用车在品质上已经不输于合资品牌,更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政府采购的小市场上,政策向自主倾斜,不仅符合国情,更符合国际惯例。而在不违反WTO规定的前提之下,中国有权力更有责任,设置更符合中国企业利益的法律法规。

自主加速缩短差距

   如何从一个汽车大国,变成一个汽车强国,是眼下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董扬的观点是,无论是企业还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变强的根本都在于真正的独立自主。但面对技术和品牌的双重考验,中国的汽车之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自主品牌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已缩短至10年之内。特别是进入2012年之后,包括长安、奇瑞、比亚迪等中国自主品牌,频频在核心技术上发布新成果。董扬表示,根据目前的形势发展,中国车企将有机会在未来5年赶上跨国车企的步伐。
   除了品牌与技术,董扬认为,体制、油耗、零部件和海外战略,都是关乎中国车企能否真正立足全球、成为全球强大企业的关键。而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董扬更相信那将是一个合资与自主共享双赢的局面。
   汽车文化的养成,汽车消费理解的成熟,都将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重要基石。也只有当中国自主品牌真正独立自强起来,中国车业才能摆脱跨国公司的掣肘,真正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腾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10-63045013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63135270
  • 联系电话:8610-63135270
  • 邮政编码: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时刻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汽车人新闻APP
  • 下载汽车人新闻app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特车圈
  • 关注特车圈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喵豆气车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