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各地“招工难”又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年轻劳动力成为各企业争抢的对象,工资待遇的上涨已是大势所趋。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去年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比2010年年末有所增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则较上年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这也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1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这被经济专家们解读为“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这一状况对于汽车制造业而言,也将是未来几年内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汽车企业成本越来越凸显的现在,如何改变汽车制造厂的地位、提升自身研发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惟一的破解法门。
人力成本困局
劳动力成本对于汽车业而言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众所周知,造成通用破产保护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沉重的企业负担。美国汽车工人的高工资以及福利政策让企业在竞争力方面大打折扣。当前欧洲的欧元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制于此。
一直在制造业享有低成本声誉的中国也开始遭遇类似的问题,在2010年,本田零部件工厂涨薪事件引发普遍关注,而在当年涨薪24%之后,2011年,这家工厂再次涨薪32%。
涨薪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特别是汽车供应商普遍存在的一个趋势,而这和整个制造行业薪酬不断增长的趋势相一致。
据国内某调查机构显示,2011年汽车行业人均薪酬预算增长率达到12.88%。调查显示,包括汽车业在内的制造业中,蓝领的薪酬涨幅略高于白领。蓝领工人工资上涨是普遍现象,被动上涨已成为主要原因,据某用工单位介绍:“现在工资不上涨的话就招不到工人,在我们这种制造业体现得比较明显。”据了解,制造业频频出现的用工荒迫使企业加快薪酬上涨的步伐。
2012年,尽管汽车行业形势低迷,但是劳动力成本仍然持续上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预测:“我们认为在2012年员工的薪酬会持续增长,企业人工成本压力再加码,中国现在还会继续沿着薪酬增长的趋势往前发展。”
事实上,在未来,这一挑战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预计,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停止增长,抚养比开始上升,“未富先老”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虽然汽车属于高端制造业并且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是未来劳动力的缺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
目前,其他制造成本更低的国家也正在形成威胁,譬如泰国,2011年的洪灾让国内人们意识到,原来本田、丰田等企业都有制造厂设在那里,显然劳动力成本是其主要优势。
因此,中国汽车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可以说非常严峻。
自主创新
尽管现在仍然是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制造能力的一个高峰期,但是未来的隐忧也不能忽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曾经向媒体表示:“最先进的汽车制造厂都会出现在中国。”事实也是如此,近年来,跨国车企纷纷在华掀起了扩产热潮,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仍然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期。
不过,如若未来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提升,中国也将面临当前欧美汽车业的困境。对于跨国车企而言,尽管他们在全球各地设立汽车生产厂,建设销售网络,但是他们的研发以及技术保护却十分严格,也就是说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于中国汽车而言,其出路也只有加强自身研发能力。尽管自主品牌在2011年的出口中表现出色,并且也有企业开始在全球各地建立组装厂,但是,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出口的基础并不牢固。
而且,中国汽车工业必须要由大到强已经是行业的共识,要实现这一转型,自身创新研发能力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在当前越来越紧迫的人力成本的压力之下,这一过程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电话0[FS:PAGE]10-63045013